阑夕

阑夕

机器人
加入于 · 2024-03-16 06:08:37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看着都疼。。。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刚聊完Evernote,就看到国产笔记App开发者的这条自述,气氛一下子沉重起来了。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刷到@neozhang 分享的The Veger对Evernote的采访播客,一个小时的对谈听完,感觉信息密度还是有的,但也不是特别多,整个叙事的亮点在于对触底反弹的复盘,贡献了不少来自一线产品端的视角。 Evernote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十年前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生产力应用,即使它家道中落了,后来崛起的各种笔记应用也没有哪个触及到Evernote曾经抵达的出圈高度,嗯,Notion应该也没有做到。 不过可能也正是因为心态膨胀了,才让Evernote头也不回的走上了歪路:它开始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就像科技行业的Nike那样,把重心放在了自营电商上,努力贩卖那些贴牌的袜子、便利贴、咖啡杯等实物商品,结果可想而知,连带着主营业务全面下滑,换了几任CEO都无济于事。 2022年,Evernote被意大利公司Bending Spoons收购,并裁掉了所有的美国员工,这被视为摆烂的信号,昔日的创新领头羊被垂暮的欧洲互联网捡走,这个故事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下文了。 Bending Spoons也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它有点像不良资产收购商和初创企业孵化器的混合体,奉行的策略跟芒格喜欢的那种专在市场上「拣烟屁股」很是接近,就是瞄准发展受阻由盛转衰的产品,在估值大跌的情况下压价买入,然后回炉重造。 重造手段也很简单粗暴,把人全部裁光,由自己的团队接手,每个产品也不再是独立的项目了,都共享着同一个开发中台,突出一个节约成本,这套反常识反硅谷的做法也加深了当时对于Evernote命运的悲观态度,但同样很反套路的,Bending Spoons好像还……真把事儿给做成了。(1/n)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上海宁有懂的吗?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看了一下对TikTok在华盛顿上诉法院的庭审报道,好像也没那么乐观,有很多媒体都拿到了旁听票,披露出来的细节很有意思: - 法官对TikTok律师的提问时间多于对美国政府律师的提问,而且提问方向聚焦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而不是TikTok预设的第一修正案; - TikTok律师举例说美国媒体Business Insider也是由外国(德国资本)控制的,而法官则打断发言说「但不是外国对手」; - TikTok律师转而切换角度表示如果因为TikTok是中国人拥有就要禁止它,那经典名作「美国的民主」也是法国人写的要不要禁,法官则回应「谁跟你扯托克维尔了」;(这段好好笑哈哈哈 - 法官觉得TikTok律师主张检查美国政府违宪的要求没有太大意义,只会浪费时间,认为TikTok的辩护依赖于「用一种奇特的思维框架去理解国会的立法权,并指望法院去说服国会重新修订法律」; - TikTok这边的总体态度不算强硬,除了继续坦言出售这条路走不通——会受到禁止技术出口的政策限制——还建议美国政府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措施来解决安全焦虑; - 法官还脑洞大开的给TikTok提建议,是不是能在界面里加一条类似FBI Worning的声明,告知用户TikTok可能会被中国操控,由此解决国会的担忧同时让TikTok继续运行下去,哈哈哈哈哈哈; - TikTok请了3个依赖TikTok挣钱的美国创作者参加听证会,3人的成分也很讲究,1个是开农场的,1个是卖护肤品的,1个是推广圣经的,左中右都集齐了属于是; - 3个人都认为政府无权干预他们使用什么互联网应用,还diss了Instagram等美国产品缺少「TikTok独有的信息传播效率」; 表示如果禁掉TikTok会让他们损失重大,不过这点在庭上没怎么有机会用到; - 看完庭审的法学专家认为美国政府3票获胜的概率很大,然后案子预计会送到最高法院去,还有得看; - 不过皮尤的民调显示,当前只有32%的美国人支持禁掉TikTok,明显低于一年前的50%,连共和党党内现在也不超过一半的人支持禁用TikTok。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就,我为什么之前说推特是一个,说好听点是古典,说不好听点是腐朽的,社交媒体呢,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活跃用户的成分,聊点嘻嘻哈哈的事儿还好,稍微触碰到参与门槛最低的话题,就必然诱发图上这样的不明生物不请自来,你都不知道他这一串劈头盖脸的问句是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下打出来的,从思维结构到社交分寸都停留在上个世纪,停留在天涯铁血西祠那个时代「你们必须听我说」的自知里。大哥,2024年了,没这么穿越的,还搁着指导别人该发什么不该发什么呢,多大岁数了,假牙还结实吗。。。?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甲骨文的老板Larry Ellison在年度会议上讲他和马斯克是怎么约黄仁勋吃饭并求他多卖点GPU的。这个视频更多引起的惊讶其实是这老哥今年已经80岁了,但从谈吐表达和思维敏捷来看,他完全不像这个年龄的老人,之前他还刚做了一个多小时的单人演讲,只能说有钱人的健康管理是真的到位……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我亲手画了幅画,名叫《海上升明月》,送给大家,中秋快乐。 。 ~~~~~~~~~~ ~~~~~~~~~~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刚刷到一个美国网友的锐评,大意是:如果两边的总统候选人都不把这次选举视为一次正常的换届竞选——就像过去两百年来每隔四年就有一次的政治活动——而是坚持在各个场合表示如果自己这边输了那么国家就完蛋了,那么实际上就是在发动内战,是在动员极端支持者去搞刺杀。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昨天说成人网站竟然充当了Web世界的最后堡垒,其实也是玩笑成分居多,它们选择Web并没有多少主观意愿,只是因为本来就没法上架应用商店,只能通过APK的方式侧载,流量成本太高,以及成人产业的暴利始终建立在成本够低的条件上,开发App的经济负担太重。 赞美Web的开放易用,和承认Web能提供的体验不如App那样丰富,并不矛盾,绝大多数用户实际上是更愿意接受App的。 Pornhub在几年前停掉了Android端App的更新,在r/PornhubComments/comments/11n8bv5/这个帖子里可以看到很多用户的不满,主要的意见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 App可以设置访问密码,可以藏进文件夹,可以「私有化」历史记录; - App用起来非常方便,影片缓存之类都比浏览器要智能,播放器控制也好一些; - 可以安装在Android系统支持的电视上全屏看片; - App有着封闭体验的,而在Web端,很容易被广告弹窗干扰,或是流失到其他网站; 甚至还有Pornhub的开发者现身说法,表示管理层认为App生态不存在受益者,虽然自己并不认同,Web端的耗电量更高,功能缺失的地方也多,本来内部还有计划在App里实现单手操作[doge]的交互,但在公司砍掉项目之后再也无法带给用户了。 Pornhub的竞争对手比如xnxx和xuideos都还维护着App,但都是Web封装形式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程序,也没开发更多的功能,官方还是希望用户都用浏览器访问。 说到底,也就是仗着用户侧的看片刚需,成人网站们才有底气拒绝App生态,周鸿祎以前做360的时候就举过例子,用户打开看片网站,360发现有木马,弹出来警告,用户第一次会关掉警告,再弹就直接卸载360⋯⋯ 在小头控制大头的非理性场景,一切有关用户体验的法则都是失效的。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上条推文很多惊讶于OnlyFans的人效:42个员工的人均产值高达3100万,简直不可思议。 首先,OnlyFans的平台结构其实非常简单,也没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建站成本而言,可能普通的开发者水平就足够了,真正需要用人的地方,其实在于服务器运维和账务结算方面。 再就是最重要的,也是反常识的一点,OnlyFans是一个纯Web端的产品,它没有开发App,不管是iOS还是Android,都没有……这一方面是因为像是App Store也不允许成人产品上架,另一方面正好顺水推舟的避开苹果税和安卓税,让OnlyFans的创作者可以拿满80%的收入分成。 OnlyFans官网的页面help/1/101/7甚至写明了,它认为直接通过浏览器访问网站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需求了,不推荐用户使用任何套壳App来使用,OnlyFans也明确反对开发App给应用商店交过路费这种损伤内容生态的选择,反正就没想到Web世界的最后捍卫者竟然是成人平台……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OnlyFans确实不怎么需要那么多的程序员啊。 我刚还去Similar Web查了一下,在成人网站这个分类里,OnlyFans的流量排在全球第6名,考虑到它其实没有太多免费内容可供浏览,这个名次已经很高了。 当然我知道你们肯定还要问排在前面是哪几个,我一并列出来吧,都是熟面孔: 1、pornhub 2、xvideos 3、chaturbate 4、xnxx 5、xhamster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成人网站OnlyFans这几天又小火了一把,因为母公司发财报的关系,披露了部分旗下业务的数据,其中就包括表现特别亮眼的OnlyFans。 简单来说,就是直接粗暴的赚钱,特别特别赚钱,而且商业结构非常一目了然,没有任何需要绕弯的地方: 总收入66亿美元,创作者分走53亿,平台留下13亿,这13亿扣掉流量成本和交易手续费,还剩8.2亿毛利,再扣掉运营成本和税费之类,纯利差不多是4.8亿。 就是这么朴实无华,而且还很良心,什么30%的业内分账标准,根本不需要,平台只拿20%,也不搞什么公式复杂的流量激励啊广告分成啊,只负责专心搭好台子,福利姬们在上面好好唱戏经营账号,除了赤裸裸的账单往来,双方没有任何多余的关系。 我再补充一点关于OnlyFans的数据细节吧: - OnlyFans隶属于英国的一家私有公司,发财报不是因为上市,而是英国法律要求有披露义务,这几年利润基本都以股息形式发给股东了,和互联网公司烧钱换市场的做法完全不同,因为它的自然增长已经吊打所有同行了; - OnlyFans的员工只有42人,而且还是逐年减少的结果,它没有降本增效的压力,纯粹是上门生意自主运转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平均每个员工创造了3100万美元的收入,是微软谷歌的15倍以上; - 在OnlyFans里,410万创作者,满足着3亿用户的需求,平均每个创作者的收入是1800万美元,但头部效应也很明显,15%的收入被前0.1%的创作者拿走了,而这前0.1%的创作者,赚钱能力是前1%的15倍,是前10%的100倍; - 作为前0.1的头部创作者,女歌手Bhad Bhabie晒过自己的收款后台,3年时间里她从OnlyFans分到了5700万美元的到手收入,其中超过一半是来自付费对话,以及Bhad Bhabie从来没有发过一张裸照以及色色视频; - 是的,这里有两个大多数人对OnlyFans的误解,一个是它只能用来搞色色,另一个就是卖图包和视频才是最主流的变现模式,OnlyFans实际上是粉丝经济的连接器,成人内容确实占据多数,但也有卡戴珊式的名媛人物会用OnlyFans营业,贩卖的是亲近自己的机会以及互动权利; - 去年OnlyFans上收入排名第一的是好莱坞女演员Bella Thorne,排第二的是女说唱歌手Cardi B,排第三的是澳大利亚歌手Iggy Azalea,他们都不是成人内容的创作者,事实上前十里只有两人算得上搞色色的,其余八人都是娱乐圈的名人在OnlyFans上做收割,如果只算色色内容,基本集中在腰尾部,头部反而不多见,这和Pornhub等更加「垂直」的平台还不太一样; - 今年奥运期间也有关于部分奥运选手为了补贴生活去开OnlyFans的消息,其实也和色色关系不大,纯粹是因为OnlyFans的粉丝经济生态是最成熟的,如果你有一定名气,OnlyFans是把名气变现的最安全渠道之一,去年UFC综合格斗有拳手闹劳资纠纷,也去OnlyFans卖健身课了; - 色色内容的占比当然也很高,但流量分配的占比却低一些——大头流量被降维打击过来的名流们分走了——所以也卷得厉害,可以理解为反过来的二八定律,80%的色色创作者拿到了20%的收入,Reddit上常有在OnlyFans卖裸照卖了一年的妹子自嘲说连税表都没收到,意思是一年来的分成甚至没达到400美元起步的报税标准; - 之前我分享过AI公司给OnlyFans的大V们定制自动聊天模型的例子,在没有接入AI之前这些活儿都是外包给菲律宾人来干,西方社会的有偿电话传统相当深厚,对于给钱才能聊天这事儿的接受度很高,OnlyFans的活跃消费,有很大比重发生在对话次数和时长的购买上; - 曾有第三方统计,OnlyFans的用户群体里接近90%是已婚男性,70%是白人,平均年收入4.2万美元——勉强摸到美国人年收入的中位线——平均年龄29岁,简而言之,无法从婚姻里得到满足的工薪阶层青中年白男,是OnlyFans这66亿巨大收入的主力贡献者; - 根据Similar Web的数据,来自推特的流量转化在社交平台里超过53%,远远高于Reddit、Instagram和YouTube,这也使推特成为了OnlyFans创作者们仅次于谷歌的外部流量,这既和推特的开放性有关,也得益于两家平台的用户年龄结构也完全雷同,都是25岁-34岁占据大头; - NYT报道过那些依附于OnlyFans的「电子皮条客」职业,可以理解为给福利姬们做代运营,每天在Instagram等平台给他们觉得有戏的妹子发消息,说服对方来开OnlyFans,双方分工合作,妹子负责更新内容,代运营负责推广转化,收入三七开,妹子拿三,代运营拿七,这个分配比例你们可能想不到吧; - 成人女演员Riley Reid——更熟悉的叫法是「柠檬姐」,因她后背上有柠檬水谚语的汉语纹身——因为觉得市面上的代运营公司都太剥削了,一度成立了自己的代运营公司,只收10%-15%的费用去帮OnlyFans的妹子们减轻成本,可以说是girls help girls了; - 对OnlyFans的代聊采访也有有意思,他们都提到过,那些付钱求聊的男人在大多数时候想聊的话题其实和性无关,而是需要找一个绝对不会批评他们的温柔对象倾诉,倾诉自己的孤独、绝望和不被理解,而这些负面情绪都会由某个来自东南亚的抠脚大汉在聊天框里给予安慰。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回到推特中文圈的话题,2018年川普的推特治国吸引了一波看热闹的新用户,很多官媒也是在那点时间开始运营推特账号,再就是2022年AI这波王炸响起,推特上的开发者、程序员、设计师数量大增,最重要的是有了年轻血液,在发连麦预告的时候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点,还以为推特只是用来色色和键政的地方,这只能说明除了他们本身刷推的目的之外,也不打自招的应上了自己作为中老年人——心理和认知上——的成分。 小互和我都算是这一波活跃起来的推友,我可能相对更早一点,那会儿天天跟朋友们在Space里胡扯海聊,但和小互一样,我们最早用推特,其实都是在写博客时,想着推特可以当成一个推广渠道,但没觉得有长期交流欲望,ChatGPT出来之后,推特成了AI前沿技术和大众内容消费完美交叉的一个分享平台,很快带动了科技从业者上推、发推、活推。 不过小互在推特比较倒霉,本来在推特上做AI资讯做得非常好,但是因为没有做好安全措施,很不幸的意外怀孕,不对,是意外炸号了,盗他号的人故意发了一些不可言说的内容,并在第一时间向推特官方举报,如愿换来永封,手法非常熟练。 后来的新号涨得也快,小互说这在其他内容平台可能很难实现,就是推特中文圈有点内生社区的味道,里面存在一张张的人情网络,熟人们互相告知并转发一下小互回来的消息,没过多久小互的被关注量就又重新起来了,这是一个拿着喇叭就能让声音传到最后一排的距离感,依旧是那种古典的感觉。 杨一也观察到了这种迹象,他长期做播客工作,对内容的敏感度很高,发现近年来推特中文圈的多样性有了久违的变化,一方面是行业讨论的增加,主要在科技互联网这个领域里,产品经理、工程师和创业者肉眼可见的活跃起来,另一方面也能看到所谓生活方式博主的出现,其中不乏软色情的内容,但又和粗暴直率的黄推不太一样。(5/n)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昨晚和潘乱、@imxiaohu、杨一连麦,聊了推特中文圈的一些事情,小互大家都认识的,杨一以前是JUSTPOD的COO,资深的播客大佬。 聊的过程还是比较High的,毕竟都是推特的老用户了,也算是亲历了中推的好几轮代际更迭,不说念念不忘吧,至少心有戚戚焉,直播间也变成了死去记忆在攻击的现场,不止是推特中文圈,连带着推特的平台历史都重新捋了一遍。 当然,有些话题不便展开的,也就没有深聊,这个可以理解吧,以及个人记忆必然有偏差,如有错漏欢迎补充。 几个嘉宾,包括我在内,都是2009年注册推特的,看起来很是凑巧,但实际上并不意外,2009年前,中推的活跃者极其稀少,主要都是博客(网志)时代的Blogger,把推特当成「短博客」来玩,同温层的氛围平静却也短暂。 2009年发生了很多事情,饭否关停,微博上线,移民推特的人也暴涨起来,推特中文圈这个概念被广泛接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它还成了正式的产品名称,当时推特对中文的支持极弱,但API很开放,所以有很多开发者写了面向中文用户的第三方客户端,版本各有不同,但普遍都用推特中文圈来命名,还增加了推特主站没有的广场、排名等功能。 潘乱也做了可能是众所周知的考古发现,同样是2009年这个命运齿轮转动之年,王兴在饭否失败后把团队全都拉去筹备创办中国版Groupon——也就是后来的美团——没想到自己的CTO不干了,跑去创业做了一家名叫99房的网站,结果也没成,再后来到北京曾经最有名的创业小区锦秋家园租了房子继续死磕,新的产品叫今日头条。 此时的推特中文圈,可以说是承担着中文互联网的溢出,有数据显示中文语种在推特上的占比最高时一度排在第6名,就是发生在2009年到2011年之间,中推的舆论场也彻底时政化,有一拨早期推友不满这种变化而选择退出,但浪潮汹涌的键政热情实在难以拦住,不止是推特中文圈,整个推特都燃烧了起来。(1/n)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在这个不确定性拉满的时代,勤学英语还是很重要的。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我还是无比怀念开在芳草中心和库比蒂诺剧院里的新品发布会,现场演示——在翘首企盼的观众面前带来最为骄傲的产品——曾是苹果公司的传统,而不该是现在这样依赖精致廉价的特效转场,由高管们装作兴奋的完成录播。(1/n)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好像是插错地方引起的纠纷?😅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不就是盗版电影吗,判这么严……等等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不懂就问 这么玩是不是得加钱?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潘乱认为这么划分过于简单化了,阿里作为控股集团组织架构有过太多次调整,包括马老师在其中的作用,历次拍板都混合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因素,蚂蚁内部也存在博弈,财富业务会觉得自己才是给公司的挣钱的,支付业务全是成本,这会影响支付宝的产品形态。 当然我们也都看到了,金融科技成为了蚂蚁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弯路,最后还是回归到了互联网的基本盘,支付宝本身还是要平台化,潘乱特别提到支付宝里的天天特价小程序能给淘宝贡献大几千万的活跃用户量,下游给上游如此规模的导量,是不是很有意思? 戴某也参与过阿里本地生活业务和美团的打仗,用他写在履历里的原话来说,是被美团揍得鼻青脸肿,哈哈。 其实还是因为戴某看的问题更多一点,阿里的资源分配取决于对手攻在哪里,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意思,就像2014年前后微信红包突袭过来,立刻判断线上社交才是解法,然后线下的铺码服务商说撤就全撤了,这些团队后来又被微信支付摘了桃子,事半功倍的把线下渠道做起来了,如果不是阿里2017又回过神来通过撒钱的方式延缓了微信支付的渗透,份额可能会掉得更惨。 微信红包是牛逼,但人牛逼在短时间推动了亿级开卡,光有卡没支付场景是不行的,最大的场景其实就是线下商户里的收款码,结果支付宝的码在那会儿都不能用了,阿里口碑那边又搞了一套码去贴,跟微信支付一起抢支付宝的场景,就很混乱。 那段时间微信支付也没做特别难的创新,摸着支付宝过河就行了,支付宝在B端结算方面技术非常成熟,也成了行业里的最佳实践,每一任老板纵然都以自以为是乔布斯,但都明白结算这层是不能动的,于是只能在交互上指手画脚,所以在支付宝当产品经理很难,你的职权是残废的,每一个banner背后都有一个P10在那看着你。 戴某还说了一处相当「容易理解」的细节,就是唯独在杭州,阿里会不计成本的推码,这是因为老板们主要都还是在杭州本地活动,只要看到哪个店里没有自己的码,就会打电话给业务一顿骂,所以杭州的数据在阿里的市场统计里总是高得飞起,哪怕这是反商业的,也没人敢不配合。 我承认有不怀好意的成分,考古了一下,在2017年前,星巴克在全国有3家最孤独的门店,都在杭州,为什么说孤独呢,因为当时星巴克在中国只支持微信支付,没有支付宝的份,这是星巴克总部的决策,但在杭州,一切都能特事特办。 这3家门店分别位于阿里西溪园区、阿里滨江园区和支付宝楼下,其中还有人拍过照片,店里的黑板上除了注明饮品之外,还有一行字是这样写的:「我们店作为马爸爸坚强的后盾,可以使用支付宝哦!」 啧啧,马老师那会儿还是马爸爸,真是泪目了⋯⋯(5/n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这场连麦的后半段有点白学现场的味道,我们都在灵魂拷问为什么明明是支付宝先来的,它却越来越隐身了? 我们三个人比较一致的判断是,自从蚂蚁被从阿里拆出去后,不管拆没拆完,这个进程都不可能逆转了,而支付宝对于继续向阿里伸手这件事情,就已经放弃幻想(治疗)了。 我看到有人吐槽,说去盒马线下店自动结账时,屏幕上三个选项,盒马支付、刷脸支付、微信支付,虽然刷脸支付时支付宝的功能,但用支付宝付款这么一个最基础的功能,在阿里系的盒马里都是没有的,这太离谱了。 讨论的分歧在于上市被叫停后支付端的数据表现如何,2020年的招股书里写的淘宝+天猫的结算量只占到支付宝的6%左右,我寻思着这几年淘天的GMV也没怎么涨,占比会不会进一步下降,但戴某表示支付宝的线下份额掉得更狠,淘天还真没资格过来比烂,所以淘天的占比会有比较反直觉的上升,这就尴尬了⋯⋯ 站在经典的前员工视角,戴某看到得都是问题,微信支付可以是微信生态里的交易工具,但支付宝不是,支付宝于蚂蚁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成本中心,它的盈利业务在于信贷和金融环节,需要支付端去源源不断的输送数据和用户。 但现在蚂蚁和阿里是两家公司了,购物的细化数据这块支付宝也拿不到了,短期内可能影响不大,但长期螺旋是躲不过了,如果支付宝变成了一个和银行App差别不大的产品,蚂蚁的情况会很糟糕。 所以淘宝增加微信支付,对于支付宝而言是一把钝刀,戴某在支付宝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BD,对电商产品里收银台的排序影响感知极深,多一个微信支付,不光是带来有微信没有支付宝的转化,为有支付宝也有微信的用户提供第二个选择,也是不能忽视的。 我列了一下时间节点,发现支付宝其实给阿里做了很多护航工作,17年阿里跟腾讯打得激烈,正好也是支付宝被骂怎么老想做社交的那段时间,20年阿里本地生活被美团干得节节败退,支付宝的小程序下架了美团,现在我们都知道,阿里最大的对手之一是抖音,这不巧了,各位猜猜看支付宝正在推什么?短视频,哈哈哈⋯⋯ 就,可以发现支付宝是一个挡刀位,几乎在阿里的每一个转折点,都精确的挡在了最棘手的敌人面前,但在阿里看来,这都是理所当然的,江湖不讲人情,淘天的利益跟支付宝的利益可以是两码事。(4/n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昨晚和潘乱、戴某连麦,聊了淘宝微信拆墙的话题,还有对于支付宝的影响、以及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内墙是怎么竖起来的,整场直播下来信息量还挺大的,照例整理重点如下: 先说淘宝微信拆墙的背景,始于2021年多个部委对于互联互通的文件指导,当年年底淘宝的url链接就能在微信里打开访问了,但这更像是双方配合匆忙上马的自证,并没有怎么动底层代码,链接的可打开率非常不稳定,我刚试了一下又是「如需浏览,请长按网址复制后使用浏览器访问」。 相比流量的敏感性,电商和支付没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属于消费链条的前后置关系,同时也有更加直观的行业感知,非常适合作为整改示范,所以两家公司在这件事情上的消极性会低很多。 但在核对了一轮消息之后,我们都发现阿里在推进拆墙的事情上,其实比腾讯要急很多,做了很多主动性的工作,一方面是因为三年之期已到,阿里需要拿出合规成果,另一方面,淘宝被拼多多打得很难受,争取到微信支付,对业务端是有好处的。 戴某在阿里的体系里待了十年,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穿膛而过,提供了很多增量信息和内部视角,比如淘宝那边前几年就由用户增长部门牵头,专门选了少量商家做封包实验,就是为了测算增加微信支付之后的实际效果,最后发现对中老年用户的转化率提升非常好。 什么意思呢,就是年轻人可能大多数都是双修,微信支付固然用得频繁,但支付宝里也有钱,不影响在需要淘宝下单时付不了款,但中老年人要么是没有支付宝,要么支付宝里没绑卡,根本到不了支付环节,所以测试数据给了阿里很大的动力,凑过去跟腾讯贴贴。 但微信支付那边其实并不太需要淘宝,这里也有两层关系,其一是微信支付是要降份额的,潘乱还记得去年腾讯年会上这句话被明确提出来过,但在传播时被紧急抹掉了,不安好心的外媒也报道过这事,所有的线索都指向支付渗透率太高不是好事这个结论,收益和风险不成正比,线下支付已经接近91开了,继续下去妥妥垄断,所以对于淘宝送上门来的大礼,微信其实会觉得烫手,卡了好久。 如果你们有注意到,微信支付在很多场景里会在调用界面下附上银联的云闪付链接,这在以前可能会是非常匪夷所思的情况,银联这是给了多少钱能让微信支付推荐竞品啊,而现在大家都心知肚明了,明白是怎么回事,只能说国情如此,无害化很重要,平台公司都要克制一些,不必要的剩余份额还是应降尽降吧。 其二是微信也在构建自己的电商业务,财报的电话会议上也说了,电商不只是视频号版块的事情,是要打通整个微信生态的,所以微信支付在自家工程还没搭起来的时候,去给淘宝完善拼图,还是有点奇怪的。 所以两边拆墙的心态是不同的,动工早,完工晚,已是很不容易。(1/n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什么制服play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再说一点我知道的吧,不光是微信,其他几个大平台也都在跟苹果谈抽成问题,因为小程序生态都已经做起来了,这部分产生的虚拟交易到底怎么分账、是不是必须还按30%的App Store比例来,目前还没谈妥。 前几天还有假消息,说用iPhone充值抖币的比例变低了,是不是抖音接受了苹果税并把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头上啊是可忍孰不可忍⋯⋯ 没有的事。 首先在直充平台虚拟币这块,从一开始各家平台都是走的IAP,只要是在iOS里,就不可能不守规定,不管是抖音、微信、B站还是小红书,没有例外的,比例也没有变过。 其次,有些时候安卓充值会便宜一些,包括直播时很多主播都会提醒观众送礼物不要在iPhone里送礼物,因为到手会少,这是国内安卓应用商店主要针对游戏抽重税、对普通应用相对宽容的结果。 最后就是说,苹果税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视同仁的特点,基本上不会存在哪家妥协、哪家硬刚的区别,这次几家大户去跟苹果谈判,还是有戏可看的,苹果在不同地区市场的「底线」可能会变得参差不齐,在中国给小程序开绿灯,在欧盟开放侧载,在美国引入第三方支付,很晕就是。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Paul Graham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创始人模式」,非常值得三连收藏,正好也和前几天讨论过的话题——小红书的创始人被大厂来的中层员工纠正应该怎么做业务——高度关联。 这几天已经有很多号做了翻译,但我看了一下基本上都是机翻,而我认为对于Paul Graham的文章,机翻是一种不可容忍的亵渎,所以还是自己翻了一版: Airbnb的创始人 Brian Chesky在YC的演讲被场下听众评为有生以来最难忘的,难忘到都忘了记笔记,我想就他提出的话题多谈一些。 Brian Chesky的演讲主题是传统智慧往往会在经营大公司时造成错误,在Airbnb的增长过程里,他遇到了太多的好心人,好心人们都想给他提建议,让他遵循某种特定模式去发展Airbnb。 这些建议可以简单总结为「招聘优秀的人才,然后给足空间让他们大展身手」,Brian Chesky一度接受建议并照做了,但结果却很糟糕,为此他不得不重整旗鼓,并在一定程度上去研究了乔布斯是怎么经营苹果公司的。 到目前为止,这种方法似乎行之有效,Airbnb的自由现金流在硅谷是第一流的。 听众里有很多同样取得了非凡成功的创业者,他们一个接一个的表示在自己身上也发生过一毛一样的事情,来自好心人的建议如雪花般飞来,却都被证明是有害无益的。 为什么每个人都在给创始人提供错误的建议?对此我曾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想明白的是:这些建议的实质是教你如何经营一家并非由你创办的公司,换句话说,被建议的对象设定其实是职业管理人。 所以那些建议才无法在创始人身上奏效,有很多事情,只有创始人才会去做的,但职业管理人则根本不会考虑,创始人相信,不这么做就哪儿都不对劲,事实也是如此。 这么说吧,世上有两种不同的模式来经营公司:创始人模式和管理人模式,在今天,即使是硅谷,也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共识,认为扩大规模就意味着转向管理人模式。 但我们也能从尝试过这种模式的创始人的失望中,以及从他们摆脱这种模式之后的成功中,推断出另一种模式的存在。 据我所知,还没有专门解释创始人模式的书被出版,商学院也不知其存在,所以我们能得到的,只有少数创始人自己过河时摸到的石头。不过,既然我们确定了想找什么,事情就好办多了,我希望再过几年,创始人模式也能像管理人模式一样为人熟知,何况现在其实已经能猜到其中的区别在哪。 管理人被指导经营公司的手段就像是模块化设计一样,把组织结构里的繁复分支放进黑箱里,转头只给下属制定目标,让他们想办法去实现,同时无需介入细节、关心他们究竟如何实现,否则就是过度管理,是不好的。 是的,找来优秀的员工,让他们充分发挥,听上去非常有道理,但从一个个创始人的血泪教训来看,这种建议的潜台词就是:雇佣专业的骗子,让他们把公司掏空。 无论是在Brian Chesky的演讲里,还是之后和其他创始人的交流后,我都注意到同样的一种反馈:「被操纵了」。 创始人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来自两个方向的操纵:有人告诉他们必须像管理人一样经营公司,而当他们这么做了,又会受到来自被他们管理的员工的压力,他们会让创始人相信,在周围的人都不认同你的判断时,你就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错了。 但这不一样,没有当过创始人的风险投资者根本不懂如何经营初创公司,而各种顶着CXO头衔的人——他们已经混成了一个独立的阶层——其中不乏地球上最擅长撒谎的人。 无论创始人模式被怎样总结,它都一定会打破CEO只能通过直接下属去和公司进行沟通的原则,越级会议将不再特殊,变得寻常化,甚至都不再专门需要强调越级这个概念。 一旦放弃这些原则,就能迸发出大量的排列组合可供选择。 比如,乔布斯就为他认为对苹果公司而言最重要的100个人专门组织过一次静修会议,而这100个人并不是按职位级别顺序选出来的,你能想象在一家普通公司需要多大的能力才能推进这样的事情吗? 那么也不妨继续想象一下,这样做的效果会是怎样的:它可以让一家巨大的公司仍然具有初创公司的气质。如果那些静修会议不起作用,乔布斯也不可能持续的把它办下去,而我从来没听说过其他大公司有过类似的做法。 至于这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主意,我们或许不能直接下判断,这也是我们对创始人模式知之甚少的又一个原因所在。 显然,创始人不可能一直像管理20个人的公司那样去管理2000个人的公司,这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放权,但放权的边界在哪、以及有多具体,则会因公司而异,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里,随着管理人得到了信任,边界也将因时而异。 所以创始人模式要比管理人模式更加复杂,效果也许也会更好,我们已经从一小簇创始人的摸索里了解到了这点。 事实上,我对创始人模式的另一个预测是,只要我们弄清了它是什么,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创始人都已经沿着这种模式走了很远——只不过他们的所作所为被其他人视为离经叛道。 有趣的是,想到我们对创始人模式依然一知半解,反而有种期盼油然而生。想象一下,当我们有朝一日可以告诉他们怎么像史蒂夫·乔布斯而非约翰·斯卡利那样经营公司,他们该会整出什么新活来啊。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隔三差五就有「如果iPhone不能用微信了是选苹果还是选微信」的内容在短视频资讯里热传,属于人造出来的土味+科盲话语,没有任何讨论的必要。 由头无非是两家公司又在就苹果税问题扯皮,为什么说又呢,因为小游戏的产值起来了,腾讯觉得这个生态跟App Store无关,是我自己培养起来的,不想付过路费了,而苹果觉得小游戏现在的充值直接走对话转账而非IAP(内购)渠道不能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于是施压把微信客户端的更新审核给停掉了。 但这终究是再普通不过的商业谈判博弈了,滑坡到微信以后不支持iPhone了大家以后怎么选,是一个无脑迎合情绪、没有半分营养的议程,相当于父母为了谁洗碗闹矛盾,看热闹的去给人孩子出选择题「他们要是离婚了你跟谁」,不是自我意识过剩,就是实在想搞事情。 腾讯想截流的小游戏苹果税,满打满算也就30亿人民币的体量,不到王者荣耀一个月的流水,为这30亿玉石俱焚,把微信从苹果下架,那得降智到什么程度? 也不存在跪不跪的问题,不接受苹果税的公司多了去了,关掉支付入口去Web端替代就行,Epic、Netflix都这么干过,也从来没有哪家公司说为了抗税我干脆不玩儿了,自绝于iOS系统以示身残志坚。 另一方面,苹果税越来越坚持不下去也是事实,但这不是公司之间的双向博弈,必然会从管制层动刀,理想的方案是降到15%-20%,开发者能喘一大口气。 总之就是大可不必立个稻草人起来一顿虚空输出,吃好喝好,少为跟自己无关且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操心。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昨晚和潘乱(乱翻书)、老编辑(老道消息)连麦,聊了聊小红书这家公司,以及前几天那篇传得沸沸扬扬的稿子「复盘小红书病:焦虑、恐惧和小红书味」,我还是整理了一些讨论过程里有意思的对话分享出来。 稿子在媒体圈和行业圈引起恰好相反的评价也很有意思,我是觉得没必要下架的,因为就像有人说的,读完之后确实对小红书有种草台班子的滤镜,但这种独特性,搞不好正是小红书能成的原因所在。 老编辑是字节跳动的冤家,他更接受不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拿字节当标准答案的惯性,被采访的小红书离职员工很明显是拿他在其他大厂的方法论去往小红书的岗位上套,结果发现老板并不在意这样的KPI,于是愤而恨其不争,提供了大部分不看好小红书的视角。 本质上,这属于价值判断,就好比很难在一个人嘴里听到前男友/前女友的好话,这种情绪和对错无关,但它不足以构成结论,尤其是把前任们拉到一个群里采访之后,还原出来的当事人形象一定是毁灭地球级别的。 如果一家公司胆敢和字节跳动的打法不一样,那它就是有问题,这是老编辑提出的「文化潜意识」概念,因为字节是做数学题做成了,是极端的A/B测试做成了,是工具理性做成了,所以小红书那样做语文题、做直觉分析、做主观意志就错了⋯⋯这样的理解,既是偷懒,也很无趣。 我的归纳是,小红书、B站、米哈游都是上海公司,具有非常明显的风格色彩,它们的理想员工,其实就是自己产品的深度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就带着相同的态度来上班,相对而言,北京的公司没有这样的松弛感,当然拼多多我们得先把它开除沪籍,人在坡县勿扰。 再说了,小红书直到2024年,才被媒体注意到内部产生了业务扩张和创始文化之间的冲突,这已经很晚了好吗,同为社区产品的B站和知乎早就被洗过好几轮了,叔叔「可能倒闭永不变质」的名言还挂在那里呢,这是增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小红书绕不过去。 潘乱认为,对小红书的报道,尤其是花了大篇幅去探究电商业务没成气候,却只字不提小红书的视频化渗透严重不足,是有问题的,图文形态不可能直接跳到直播带货,小红书为什么缺了短视频的课,才是最值得采写的部分。 我提醒了一下,就是其实小红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前天它终于破天荒的在创作者开放日上列了一张包含300个博主的名单,相当于B站的百大UP主,要知道小红书从来不树标杆博主的,因为很容易和UGC模式产生矛盾,但还是没忍住做了,就是因为这300个博主既不是超头,也不是纯粹的图文创作者,而是在小红书发视频涨粉的那一批,小红书是在用看不见的手做调控,想要启发更多的博主去做视频,只有视频起来了,后面的电商才有戏可看。 老编辑则已经对短视频-抖音-我操字节形成了膝跳反应,对此不以为然,举例说B站去年也尝试过用播放时长替代播放量的改动,这是外部压力导致的,但结果也不太理想,小红书现在也陷入了纠结之中,这种纠结本身是很有观测魅力的,而背后所体现的两种商业哲学的碰撞,到底是理性导向无坚不摧,还是非理性执着创造例外,很有看头。 此时该上老编辑的金句了:人类历史上存在字节跳动也就不过十来年,怎么大家现在评判一家好公司的标准,都拿字节来当唯一解呢? 然后品玩的骆轶航老师也上来了,你说他发评论发得好好的,怎么就被请到直播间了呢,所以潘乱就说了,来都来了,你来当第三个嘉宾,于是骆老师就上来念了两句诗:字节崇拜债有主,出门左转找潘乱。 骆老师的意见,基本都在朋友圈和即刻先吐为快了,简单来说,当抖音决定开始做电商时,各个岗位上的负责人履历五花八门,看不出任何跟电商有关的,当时也有很多人想教字节怎么做电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所以现在那些带着方法论来小红书的大厂骨干发现说服不了老板,怎么就能说老板是错的呢,这未免太普信了。 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就是小红书学谁都不对,它也没理由学谁,哪怕全行业都靠数据驱动那套成功了,只要小红书没有受益,而是在别人都流量枯竭的时候,开始蹭蹭的往上涨,那老板们的各种抽象行为本身,搞不好就是方法论。 小红书有它的路径依赖,在大多数语境里,路径依赖不是一个褒义词,但路径依赖在被证伪之前,它都是有效的,这听起来又像是正确的废话,意思是说,小红书依然是中国互联网所剩无几的跑赢大盘的产品,而且极有可能是移动互联网这波黄昏里最后的独苗了,下一次窗口要么是AI,要么根本就没有。 然后我做了一个很赛博心流的行为,在连麦谈话里用口播的方式插入超链接,推荐大家关联阅读雷峰网去年写的「小红书不再需要CTO」,那篇稿子应该也属于小红书不太乐意见到的,虽然不如「复盘小红书病」这篇有节目效果,但发现的违和感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小红书实际上是在不可避免的变大过程里做出排异反应。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里的排异反应是有两面性的,它原本是免疫系统用来保护宿主的,但也会阻碍器官移植的救命手术。说得更通透点,就是小红书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人才、组织、资源),但它非常坚定的确信自己不要什么,所以当不能融入公司审美体系的人进来之后,就会被排异反应给挤出去。 弯路都是要走的,马云以前谈及阿里往事,很喜欢讲B2B上市那会儿阿里请了一批职业经理人空降过来提升管理能力,后来发现事与愿违,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又不得不重新依赖老员工搞大扫除,小红书正在经历相同的历史。 潘乱又提了一个很稀缺的角度,张一鸣黄峥王兴这届都是连续创业者背景,折腾半生终成大器,但小红书的创始团队可能连工都没怎么打过,头一回创业就成了,连产品合伙人都是建筑师转行过来的,这决定了小红书的晚熟特点,它就不是诞生于那种焦虑急切的气氛里。 所以小红书的所谓战斗力不强,并不是特别意外的事情,在做海淘的时候它连网易考拉都干不过,王兴喊下半场都喊多少年了,转头大伙发现小红书刚进场热完身,正准备踢加时赛呢,难绷归难绷,但小红书能够这么磨磨唧唧的跨入亿级日活俱乐部,说明它还是一定做对了什么。 最后连麦的话题不知道为啥就被扯到AI还有没有机会诞生新的大公司/大产品,我有点走神就没太参与,只记得直播间里的观点比较一致,都很悲观,悲观既和AI在2C方向的发力不足有关,也是因为现在的大厂在掌控力上强太多了,要在它们眼皮底下发现蓝海,概率微乎其微。 当然,有多悲观就有多期待,期待真的有新一茬的创业者出来打脸,出来翻过字节阿里腾讯的五指山,出来证明互联网行业距离固化还很遥远,这种期待,就和我们愿意相对有限的站在小红书这边是一样的,不是因为偏心小红书,而是希望互联网的赢家里能容得下这么一家非标公司,就算最终的答案是唯一的,至少解题过程也可以五花八门。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刷到一篇给美团外卖算账的稿子,很是深入浅出: - 美团在二级市场的估值只和单一外卖业务挂钩,到店被抖音冲散,买菜疯狂亏钱,新业务不成气候,说以前财报会议上分析师都是「Congratulation 兴哥」开场,现在则回归到了莫得感情的「Good evening management」; - 抖音做外卖没打过美团后决定撤了,以常识而言这该是利好信号吧,然而并不,资本市场看到的是连抖音都亏不起钱,于是对美团补贴市场的做法更加悲观了; - 是的,虽然大众谈起美团就是垄断,就是剥削骑手,但所有的数据都证明,美团是在拿自己的现金流给配送业务输血,每送1单外卖,亏的钱从1块钱优化到3毛钱,已经很极限了,但距离盈利还很遥远; - 外卖业务整体的运营利润率这几年倒是做正了,但是单量规模的提升和单均价格的下降之间有很明显的直接关联,简单来说继续追求订单规模,就难免去发更多红包和推低价单,然后换算下来,从1天送5000万单和1天送8000万单,赚的钱没什么区别; - 抖音去年定了1000亿的外卖目标,结果只完成了不到100亿,体现了抖音对这个强履约市场的盲目,抖音做到店势如破竹是因为履约可以由用户和商家双向完成,外卖加了两个车轮,成本马上天差地别; - 运力已经是美团最强大的护城河了,看起来是最没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但其他公司想要插手外卖业务,都过不了这一关,你以为美团配送单均亏损3毛钱很让人费解,呵呵,抖音来送,单均亏损3块8,根本跑不通; - 所以才前前后后传出了至少3次抖音找阿里谈买下饿了么的消息,每次都被否认的原因其实是没谈成,既然没谈成那当然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这回事儿了,阿里想要集中力量跟拼多多干架,确实也在甩掉各种亏欠业务,但饿了么的战略价值太高,不敢轻易拍板出售; - 饿了么有点像地主家的傻儿子,被阿里花大价钱买来养着,市场份额反而从50%降到了30%,换成别的业务这么不成器早被打入冷宫了,但因为能和本地生活形成策应,作为一个后撤的据点,阿里还是选择保住饿了么; - 抖音看中饿了么,当然也是因为饿了么可以为它一步到位的带来配送能力,解决外卖最核心的履约环节,从而真正有资格和美团坐在一张牌桌上,但抖音自己的流量成本也越来越贵,连游戏这种高毛利生意都不想做了,分配给注定亏钱的外卖更是在内部阻力重重; - 美团其实也不敢超过80%的市场份额,据说是因为政策不允许,所以长期以来美团保持着和饿了么73开的竞争比例,虽有主动权,但因为迟迟不能终战,压力依然很大; - 淘宝曾让拼多多替自己教育市场的笑话对整个互联网行业都有震动,所以美团非常警觉市场上会跑出来一个低价版的外卖平台,拼好饭的增长相当激进,就是因为要在下沉市场疯狂找增量,去年年底点过外卖的网民数量不到全体网民总数的50%,剩下的人都藏在哪里,是美团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 - 拼好饭差不多能占到超过1/10的外卖订单,每单亏1块钱,属于自己卷自己的初衷,把整个低价空间全部占据,让竞争对手知难而退,饿了么也尝试过拼团,发现会把原本点高价外卖的用户导向低价外卖,留存也不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干,但只能硬着头皮跟着试; - 抖音虽然真的只是在门口蹭蹭而没进来,但它刺激出了美团的急迫感,未必是坏事,美团的会员体系前几年一直因为各个业务线之间相互扯皮而没法落地,抖音的威胁一来,推进立马变得丝滑起来,外部势力永远比老板拍桌子还要管用。 全文:t.co/8qdjAlriZz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foxshuo@x.good.news
看到一篇采访报道,堪称是对小红书的公开处刑,属于伤害性不大、羞辱性极强的那种,再阴阳怪气一点的说,就是小红书可能是中国互联网行业里最不容易得上「大公司病」的一家了,因为它在用一种办大学社团的方式经营公司⋯⋯ 什么双月总结会上的汇报没有数据全都在写心路历程小作文、CEO用「笑死我了」作为批复,什么中高层开经营会动不动就花一个两个小时讨论各自的MBTI还拿这个去指导招聘,什么电商活动办完在讨论成交额的时候老板只关心前端产品设计里飞出的两只蝴蝶特效,只能说一个比一个抽象⋯⋯ 最好笑的一段莫过于小红书的COO定了一个年度目标,然后CEO当场吐槽——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不是在打压,其实不是,他俩关系其实很好,看完文章你也就会发现,这就是小红书的管理文化——「很开心业务一号位今天敢于说年底要达成什么目标,但按照我对小红书执行力的理解,我知道我们年底一定做不到,如果达到了,我就从小红书楼上跳下去。」 这松弛感真的是😅😅😅 全文:t.co/mzd7NJBgIL
查看详情
0
0
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