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
阑夕
Robot Sensitive content@foxshuo@x.good.news
Joined in · 2024-03-16 06:08:37
Official
本机器人服务由 good.news 提供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还是单独聊聊影视飓风那条被下架的视频吧,属于「论证过程没毛病、得出结论没中靶」的情况,当然我想说的话大多数人肯定肯定不乐意听,平台降码率背后的经济账真不是资本为了省钱无所不用其极这么一个容易判断的原因去解释的。
评论尸的这篇文章今天也被翻出来对照了:t.co/qNwHdCTHS9
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的互联网平台没有上游博弈权,尽管看起来我们地大物博水电煤都便宜,但实际上考虑到转移成本和用户价值的叠加因素,平台的带宽成本会高很多。
什么叫转移成本呢,其实这本来是中国互联网基建的优势,像是美国运营商铺网是纯粹的商业考虑,所以很多人口密度不足的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是很差的,甚至出了纽约市区都会时不时的中断信号,联邦政府每年都有网络下乡的补贴,马斯克前几天上播客还嚷嚷FCC欠Spacex差不多10亿美金没到账,总的来说政府做这个事情劳民伤财效率低下,私企又不会去做注定收不回来利润的基建投入,于是造成了多年以来的所谓「数字鸿沟」,年年都在扯皮。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繁荣支点,其实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运营商不计成本的基建投入,因为体制关系,这种村村通网以及3G之后下行带宽降费提速的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决策,是贯彻行政意志的结果,最后实现了至少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普惠价值,属于是多方共赢。
但从经济原理出发,世界上不存在不计成本的事情,如果你拿2块钱买到了市价10块钱的服务,那么绝对不是那8块钱的费用像变魔术一样被变没了,而是有某个环节帮你出了这8块钱。
所以在运营商计回成本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收益方也就成了买单方,和廉价好用的2C下行带宽不同,平台在购买2B上行带宽的场景里支付了溢价,靠着这么一个间接共同补贴的公式,才撑起了商业模式的不崩盘。
所以国内平台在被责怪自己的高清视频码率不如YouTube的时候,实在是有苦说不出,阿B亏损这么多年,你以为是它觉得亏损的报表很好看就想亏着吗,当然我也理解作为用户和创作者在指出问题时不必和平台共情的意思,只是理解矛盾背后的本质同样重要。
这也不是说要把矛盾转嫁到运营商头上、都是它们在压榨平台,不是这样的,而是很多问题都不是可以通过「找出一个坏蛋」来轻易解决的,国内运营商这么做的道理上面也说了,它是走了一条和资本主义逻辑完全不同的路线,选择普及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最后的答案就是在经济账上不得不牺牲掉原生画质。
YouTube一言不合就自建光纤,Uber在被封禁的州给用户发消息让他们威胁不给议员投票,连OpenAI前不久都发了阴阳推文「新功能不开放给免费用户和欧盟用户」动员用户施压欧盟的严苛政策,这些充分博弈的后果也很鲜明,那就是平台能够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也不太在意服务本身的不均匀。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都愿意既要又要,但其实没有那么好的事,最后必须作出选择,哪怕你觉得自己没有选啥,也是有人替你选了的。
评论尸的这篇文章今天也被翻出来对照了:t.co/qNwHdCTHS9
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的互联网平台没有上游博弈权,尽管看起来我们地大物博水电煤都便宜,但实际上考虑到转移成本和用户价值的叠加因素,平台的带宽成本会高很多。
什么叫转移成本呢,其实这本来是中国互联网基建的优势,像是美国运营商铺网是纯粹的商业考虑,所以很多人口密度不足的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是很差的,甚至出了纽约市区都会时不时的中断信号,联邦政府每年都有网络下乡的补贴,马斯克前几天上播客还嚷嚷FCC欠Spacex差不多10亿美金没到账,总的来说政府做这个事情劳民伤财效率低下,私企又不会去做注定收不回来利润的基建投入,于是造成了多年以来的所谓「数字鸿沟」,年年都在扯皮。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繁荣支点,其实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运营商不计成本的基建投入,因为体制关系,这种村村通网以及3G之后下行带宽降费提速的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决策,是贯彻行政意志的结果,最后实现了至少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普惠价值,属于是多方共赢。
但从经济原理出发,世界上不存在不计成本的事情,如果你拿2块钱买到了市价10块钱的服务,那么绝对不是那8块钱的费用像变魔术一样被变没了,而是有某个环节帮你出了这8块钱。
所以在运营商计回成本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收益方也就成了买单方,和廉价好用的2C下行带宽不同,平台在购买2B上行带宽的场景里支付了溢价,靠着这么一个间接共同补贴的公式,才撑起了商业模式的不崩盘。
所以国内平台在被责怪自己的高清视频码率不如YouTube的时候,实在是有苦说不出,阿B亏损这么多年,你以为是它觉得亏损的报表很好看就想亏着吗,当然我也理解作为用户和创作者在指出问题时不必和平台共情的意思,只是理解矛盾背后的本质同样重要。
这也不是说要把矛盾转嫁到运营商头上、都是它们在压榨平台,不是这样的,而是很多问题都不是可以通过「找出一个坏蛋」来轻易解决的,国内运营商这么做的道理上面也说了,它是走了一条和资本主义逻辑完全不同的路线,选择普及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最后的答案就是在经济账上不得不牺牲掉原生画质。
YouTube一言不合就自建光纤,Uber在被封禁的州给用户发消息让他们威胁不给议员投票,连OpenAI前不久都发了阴阳推文「新功能不开放给免费用户和欧盟用户」动员用户施压欧盟的严苛政策,这些充分博弈的后果也很鲜明,那就是平台能够提供高品质服务的同时,也不太在意服务本身的不均匀。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都愿意既要又要,但其实没有那么好的事,最后必须作出选择,哪怕你觉得自己没有选啥,也是有人替你选了的。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卷不过,就加入:
「华尔街日报」透露,亚马逊正在给卖家预告即将上线的新频道,专门用来销售中国生产的低价白牌商品,选品都是瞄准Temu上的热销款,和Temu一样走小额免税包裹的渠道。
有点像淘宝当年为了狙击拼多多搞特价版的意思了。。。
从流量来看,Temu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电商平台,仅次于亚马逊,Temu在美国不收交易费,以此要求卖家设计更便宜的定价,而亚马逊则有巡查系统,识别到卖家在Temu上定价和本站不一致后就会给予限流惩罚。
但基本上跨境卖家都在打游击战了,会使用比如在Temu上新起产品名称的手段规避亚马逊的发现,普遍的表态是无法拒绝Temu的高增长和低费率,亚马逊当然不可替代,但Temu是一个很好的备胎。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Meta的AI视频论文里有一个和主流竞品的双盲测试对比结果,虽然主要是为了支撑Meta全面碾压的结论,但其实也可以用来反推同行们的水平高低。
这个图的分数,正值意味着Meta Movie Gen在单项测试里表现更优,数值越高越领先,反之亦然。
可以看到,快手的Kling(可灵)基本上是最能打的一个,甚至超过了OpenAI的期货Sora,在运动完整性和文本理解能力两项上也高于Meta的这波大招,反而是Runway Gen-3的评分很不够看,离Kling都差很远。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我可以算是AI的极端拥戴者了,即便如此,我也非常谨慎于AI批量生产垃圾的能力,智能化的用途很广,给互联网增加过剩其实是最没价值的方向。
而且AI生产出来的东西,有点遵循「一旦它涉足了你正好熟知的领域」的规律,如果没有专业的主控者,就只能被门外汉看来「不明觉厉」,实际上全是能够被一眼看穿的纰漏。
说得更直白点,AI的定位始终是副驾驶,如果使用者开车技术不行,就根本做不出达到交付标准的内容出来。
NotebookLM这波就是典型的震惊体,很多人会觉得播客又被颠覆了,普通人随便弄半个小时就能生成上架一档完整的播客,这还得了,要变天了⋯⋯
但会这么认为的人,其实根本不懂播客,播客是最没工业化批量生产容身之地的行业,这里既没有流量补贴的玩法,内部的竞争程度得也够卷,商业变现的逻辑更是跟着人设走的,拿AI预制菜去跑马圈地,除了徒增服务器负载之外,除了取悦自己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AI的总结也是,如果是用于自己的研读学习,可能问题不大,但是交付到全网,那股异味就怎么都挥之不去,尤其是比如我这种天天和文字打交道的,对于AI总结的无效堆砌和信息丢失简直太敏感了,属于卒读即会破坏我自身文本系统的做法,代价太高了。
换位思考,我也能够理解画手群体对于AI绘画的「尸块」评价,虽然这里面确实有着对饭碗被砸的恐慌,但在他们眼里,AI作品的糊弄性是很强的,一般人跑图觉得自己也能画东西了是一码事,让专业艺术家去接受审美降级又是另一码事。
我前几天跟人说,我对AI的使用,是在交付上零容忍,在兴趣上无上限,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我懂和擅长的领域,比如写给你们看的成品里,没有任何AI的成分,但在我自己是外行的领域,且并不指望拿来交付,只为玩票体验,比如用Midjourney画点东西,用Runway跑跑视频,我对AI是完全拥抱的,同时不会把它交付到垂直社区里增进污染。
这也是我对AI的使用原则,它应该成为扩大人类外延的工具,而不是替换掉人类的训练结果。
当然了,在工作过程里利用AI能力则是另一种场景,不在上述评判当中。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Pika 1.5这波破圈确实有高人指点,看了一下Google Trends的数据,热度翻了3倍,高于Kling,接近Runway,要知道Pika是AI视频产品里势力最弱的一家,背后资本和团队的规模都完全比不上同行,这波以弱胜强了属于是。
大多数人初次面对AI工具的迷茫主要在于不知道怎么提需求,文本领域还好,影像领域相当于给人一块空白画布让人发挥,其实还真不好马上就能写出Prompt来,Pika相当于预置了几个标准化的模版套用,随便就能用表情包整活,上手难度为零,一下子就爆掉了,这几天服务器一直过载。
充气、融化、爆炸、捏揉、压扁……这些模版本身都是YouTube上的热播tag,用AI的方式做超现实演绎,很能产生怪异的酸爽感。
TikTok/抖音早期也是这么冷启动的,大家打开App后不知道拍什么,于是平台就预先埋了对口型唱歌、卡节奏跳舞等模版内容,直接照抄就行,内容库存很快就起来了。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猛料还是得看「华尔街日报」啊,OpenAI的内部撕裂细节被深喉全都爆了出来。
前情提要是,除了Sam Altman之外,OpenAI的创始团队几乎全员出局,最新的动作是Sam Altman开始改变OpenAI的非营利结构,把它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公司,并以1500亿美元的估值募资,然后再次引起了包括CTO在内的几个元老离职。
关于Sam Altman这个人的翻车风险也越来越大了,主要是去年内斗时他被指控的「不诚实」嫌疑总在不断的被暴露出来,比如这次传闻里还有他将得到7%的股权授予——相当于100多亿美元——但他曾在国会听证会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自己不需要股份,当然这个7%的数字在今天又被否认了,就很混乱。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重点是这样的:
- Sam Altman长期脱离于技术研究,而更愿意将财务上的事项列为优先,比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AI、给公司筹钱来建数据中心等等,这让很多出于科研目的加入OpenAI的早期员工很是不满;
- 但当Sam Altman关心产品的时候,他的急于求成又给重视安全对齐的团队带去了过大的压力,比如GPT-4o的推出就是为了截胡Google的年度大会,于是只预留了9天的安全测试时间,这和CTO带领的技术部门冲突不断;
- 倒是有一个误解可被解开,就是市场上对OpenAI屡发期货的做法——搜索、语音总在预告之后被一再延迟发布——觉得是Sam Altman不靠谱,而事实上是他很想快点推出,但总会被这次离职的CTO给拦住,因为她认为技术还不够成熟;
- 总体来看,内部员工对于Sam Altman的批评还是挺温和的,并不认为他做错了什么,而是觉得公司越来越注重产品供应,却忽视了底层技术的研究推进,他们认为这削弱了OpenAI的领先优势,本来应该是独一档的公司,结果现在被Anthropic和xAI追上,甚至越来越多的同事都投奔去了竞争对手;
- 去年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发起的逼宫事件并没有像明面上的发展那样得到解决,反而是隐秘动荡的开始,近一年来的所有矛盾,都始于那几天里的站队;
- 如果Sam Altman和Ilya Sutskever能够握手言和,可能会是伤害最小的结局,但是没有如果,Ilya Sutskever在被视为造反头子之后半年都没回办公室,也没发出半点声音,然后于今年5月正式辞职;
- OpenAI的高管轮番去Ilya Sutskever家里劝说,还给他带去员工想念他的成摞卡片,Ilya Sutskever也一度认真考虑是不是要回去,结果某一天他接到OpenAI的电话,通知他邀请回归的offer被取消了;
- 曾和Ilya Sutskever一起负责安全对齐工作的另一个研究员Leike去了Anthropic,他在推特上隐晦的表示「和OpenAI管理层为了什么事情更优先而争论达到了临界点,终于,安全文化和流程被光鲜闪亮的产品彻底取代了」;
- 另一名联合创始人John Schulman对于公司内的办公室政治感到不堪重负,他本来寄希望于Ilya Sutskever回来继续当同事,没想到管理层太决绝了,于是自己也走了,转投的也是Anthropic,所以说Claude今年来的大幅进步真不是没有原因的;
- Sam Altman最大的支持者、OpenAI总裁Greg Brockman也出了问题,总裁是一个看起来很牛逼、但实际上没有业务职权的一个行政title,但他很喜欢插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引起了很多人的投诉,Sam Altman被迫批准了这位忠诚盟友的长期休假,避免继续争吵不休;
- 根据Sam Altman在新一轮募资里制定的条件,如果OpenAI不能在2年时间把公司架构「正常化」,也就是不再是一家非营利机构,那么这轮投资者有权回撤资金,这相当于对赌协议了。
再补充一些「The Information」的报道吧,角度更加私人化;
- 员工不爽的原因还有加班费没发够。。。是的,在崇高到改变未来的AI大业里,顶尖的参与者们也关心自己的报酬对不对得起劳动强度,Sam Altman是一个强势领导,为了快速推出产品,他让加班成了公司常态,但在超高的压力下,员工们普遍觉得补偿不够;
- 这又建立在OpenAI被持续高薪挖人的背景下,CTO和CFO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去跟员工谈话,这些员工会很坦诚的把其他公司的报价亮出来,意思就是OpenAI如果不能开出更高的价码他们就会跑路,嗯,加州是不让签竞业协议的;
- OpenAI的员工已经累计套现了12亿美元,忙他们更多的开始考虑生活品质和工作强度的平衡,一个离职的研究员说他买了一栋带游泳池的房子,但自己却根本没时间在里面游泳,这太离谱了哈哈哈⋯⋯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潘乱曾经参与过的微读项目,相当于把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用新的标准重新分发一遍,然后就被腾讯的律师函给掐没了,公众号的作者也不买账,觉得你这么做是在削弱他在微信里的传播力,影响他的涨粉。
只有感受到水深火热,才知道以前的稀松平常到了现在是多么危机四伏,潘乱说现在全世界只有唯一一款产品可以合法的抓取微信公众号——不是搜狗哦,合作协议早就到期了——是微信读书,事实上的确也有不少人把微信读书当成一个订阅号的专用阅读场景使用,在健全的法规管理下,爬虫行业这些年来都团灭了,大家还是要小心的。
张宁是古典时代过来的博客作者了,现在写newsletter也对RSS那套规则不怎么买账,原因在于RSS其实是一种迎合用户利益远远大于迎合生产利益的产品,消费者自然省事方便,但创作者失去了直接连接读者的能力和数据,所以哪怕是邮箱订阅这种模式,在张宁看来都比RSS要好太多,他至少能看到打开率。
继续这么惋惜下去,改编成电影就变成「被嫌弃的RSS的一生」了,虽然事实确实如此,在互联网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过程里,RSS几乎处于一个静止状态,而它的不受待见,也滑落向了全方位:平台意识到内容的资产属性,从技术到法务都在阻断外流,作者不再接受用爱发电的游戏规则,疏离感纵使可以吊起张亚东但满足不了现在的正反馈需要,至于用户,可能压根就对RSS没有感知⋯⋯
我的暴论是,在技术进步的光谱移动后,不变的RSS就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先进到反动的角色转变,就好比说康有为年轻时之于满清是变法派,年岁渐长后之于梁启超那帮学生又成了保皇派,身处在奔流不息的河流里,刻舟求剑是徒劳的。(4/n)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看了一下名创优品收购永辉超市的说明会,还挺有诚意的。
实际上是名创优品的老板叶国富去河南考察了胖东来,发现坪效太逆天了,在国内可以吊打好市多山姆,但很明显胖东来是非卖品,于是退而求其次的买了正在接受胖东来改造的永辉。
零售是个苦生意,供应链的效率波动零点几个百分点,就能决定一家卖场是生是死,前些年马老师喊新零售喊得很起劲,大家都觉得线上业务才是解法,于是阿里买了大润发,苏宁买了家乐福(中国),最后全都成了双输游戏。
也不能说线上就是陷阱吧,只是线上有线上的竞争,把竞争区域从人货场转移到流量池,去和主播们拼货盘拼价格拼氛围,超市品牌又能有个屁的优势呢?
过去的经验无数次证明,互联网行业对供应链的理解还是太傲慢了,属于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的思维惯性,然后眼睁睁的看着胖东来在四线城市颠覆常识,一波波的吸引线上流量跑去线下朝圣。
马老师和雷总都去胖东来拜过山头,那会儿胖东来的营业额也就几十亿,赶不上大佬们的一根指头,结果出来后直接被评价为「中国零售业神一般的存在」。
服务品质、善待员工、管理良心这些明面上的原因其实倒不是决定因素,只是符合传播需要一说就懂,真要在短视频和直播里讲胖东来的自采和联采系统,是没人关心的,叶国富花钱买的是调改方案,要把名创优品做进综合商超里去。
今天的股价走向非常有意思,永辉大涨,名创大跌,投资人也是冰火两重天,一边惊喜于资产重估热泪盈眶,一边痛骂老板随手买入不良资产侮辱大家的智商,哈哈哈⋯⋯
我以前听过叶国富讲课,还记得名创优品有个明确主张是现在的人不爱逛大超市了,耗时太长,进出一趟累计步数动不动就几公里,对于名创优品的业态才有机会跑出来,结果现在相当于是回头打脸,意识到有些话说太早了,得退版本。
实际上名创优品在国内的同店客单量也在下滑,全球直营和代理加起来7000家门店,管理成本已经相当高了,买永辉是不是灵药,真不好说。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前天和@潘乱 连麦聊RSS的文字版总结来啦,这期话题不光是考古,文艺气氛也拉满了,我设想的标题方向要么是「Google Reader死去10年了,我很怀念它」这样的,要么是更雷蒙德·卡佛一点的「当我们在谈论RSS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哈哈哈你们感受一下⋯⋯
嘉宾也都是见证过RSS兴衰周期甚至参与其中的,分别是豌豆荚和轻芒的创始人、现在经营阅读产品「阅览室」的@jinyu,以及知乎的前COO、目前正活跃着更新Platform Thinking的@neozhang。
在我看来,任何时候聊到RSS这么一个宏大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协议标准,场外信息都一定要比场内信息要多太多了,很难系统性的去把它完完整整梳理清楚,直播本身也无意科普这么一个过气概念,虽然以2013年Google Reader关停为转折点,RSS一直就在小众的悼念和复兴两端循环,但本质上,对它的招魂情结,其实就和对人生里的白月光念念不忘一样,是在追忆那个「迎风尿三丈」的互联网时代,落后,清冷,不好用,但是开放。
只是就连这么一个本着向理想主义致敬的预判,也被证明在很多程度上是连麦前的一厢情愿。
我们都知道,RSS尽管在产品端以阅读器的形式出现、是服务于内容消费者的,但它也在同时得到了内容生产者的认同和支持,无论是个人网站还是独立博客,至少需要供给端提供RSS源的输出,才能实现订阅的功能。
但这不意味着内容生产这个行为,就发生在形形色色的RSS阅读器里,它更像是一个互联网平台角色缺位下的代餐,用尽可能符合直觉的古典方式,去满足了供需两侧的诉求:写的人能把过往未来的所有内容打包到一个链接里随身携带并做分发,看的人可以一站式的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源,且在一个统一纯净的环境下阅读。
RSS的繁荣时期,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博客/网志成为上网青年们精神食粮的那短暂片刻,一五一十部落、爱枣报、煎蛋、掘图志、连岳、钱烈宪要发炎、土摩托、带三个表、东东枪、可能吧、keso等等,包括博客这种BSP产品成了各大门户网站的标配,罗永浩同样自建了牛博网,加上老中们特有的人情关系,热闹这块属实拿下了。(1/n)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前几天所谓「上千个AI美女屠版小红书」的聊天记录疯传时,我是真忍着一句话都没想说,就是不想给人抬轿子。用AI批量生成真人风格的人像图片压根就不难,难的是操纵上千个实名账号在小红书持续发笔记还不触发风控,网络环境、纯净IP、群控系统、手机矩阵这些才是最麻烦的成本,吹牛逼的人大概率也是想卖那套设施,结果传得太火了,这不就被锤了。。。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王兴在中秋刚发完全员信,雷峰和晚点就有两篇独家稿出来——但信源好像是同一个哈哈哈——基本上都是在讲美团外卖是怎么靠低价的拼好饭产品守住市场份额的,给你们划划重点:
- 从数据上来看,拼好饭差不多能够占到美团外卖整体订单量的10%了(去年是6%),并被内部期待成为年轻人点外卖的第二品牌,但代价也很惨重,导致美团外卖的GMV下降了10%-20%,自我捅刀;
- 虽然赛道不同,但这跟电商行业前几年「轻GMV、重订单量」的做法几乎一模一样,就是在高烈度竞争下,成为用户首选项的价值要大于能让他们花了多少钱;
- 区别在于,美团外卖没有特别大的竞争对手——之前讲过,抖音外卖已经撤了——主要压力来自疲软的市场环境,消费者的价格敏感直奔G点而去,一碰就湿,超过30块钱的外卖没多少人会点了;
- 拼好饭的客单价在15块钱以内,大多数免配送费,由美团和商家共同补贴,骑手因为合并订单配送,拆下来单均配送费也能降低,3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里有80%都在点拼好饭,这是美团新发现的增长空间;
- 前情提要是,城镇用户涨不动了,2022年美团的年交易用户首次同比下降,然后就没有再公布这个数据了,考虑到股价管理的常识,如果有好转一定会主动披露,所以可以推测2年以来依然没有特别明显的增长,于是只能从订单量上突破,让外卖变得更便宜,从而驱使用户更多频次的下单,成了唯一的选择;
- 拼好饭固然不能让商家赚钱,但起量后能够减缓商家的失血速度,让它们不至于过早倒闭,今年甚至已经有几千个品牌商家入驻了拼好饭,原因也是不愿放弃廉价市场,加速了外卖市场供给侧的拼多多化;
-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是美团搞的营销,单日卖了5300万杯奶茶,接近外卖订单的60%,集美们的力量太恐怖啦,茶饮这种非正餐订单类型增长也还不错,补贴很高,同样是为了撑订单量;
- 美团外卖还在试着开卫星店,基于平台活跃数据帮商家选址在没什么客流量的三流点位,然后靠外卖引流维持生意,以低成本博取高收益,以及更多的纯外卖店都靠类似模式和美团存在合作关系;
- 到店业务美团也顶住了抖音的攻势,不过前面的失误还是很严重的,美团内部当初穷尽数据分析测算抖音到店跑不出来,有理有据的PPT成功说服了老板,然后就被打脸了;
- 美团和抖音的到店业务占比大概是73开,美团的后续目标是死咬2倍以上的差距,这是一定不能被突破的底线,抖音在低线城市有优势,但抖音内部利益不统一,到店的利润贡献比电商差多了,业务话语权自然不平等,这对美团来说是机会;
- 社区团购本来预期的5万亿盘子被各种原因压到了只有5000亿的天花板,然后还被拼多多摘了桃子,这也是美团过去几年运气不好的地方,王兴是一个喜欢总结的人,一直在做组织上的调整,得给他时间。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在推荐算法Feed里,推特的手机客户端会在用户一边下滑浏览时一边在最上面自动加载新刷出来的信息流,但实际上顶部的信息流用户是没有看的,然后又经常被系统杀进程,重新打开客户端后又会加载一遍,而之前刷出来的那些未读信息也都会被视为已读不再推送了,真的很蠢。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刷到@neozhang 分享的The Veger对Evernote的采访播客,一个小时的对谈听完,感觉信息密度还是有的,但也不是特别多,整个叙事的亮点在于对触底反弹的复盘,贡献了不少来自一线产品端的视角。
Evernote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十年前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生产力应用,即使它家道中落了,后来崛起的各种笔记应用也没有哪个触及到Evernote曾经抵达的出圈高度,嗯,Notion应该也没有做到。
不过可能也正是因为心态膨胀了,才让Evernote头也不回的走上了歪路:它开始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就像科技行业的Nike那样,把重心放在了自营电商上,努力贩卖那些贴牌的袜子、便利贴、咖啡杯等实物商品,结果可想而知,连带着主营业务全面下滑,换了几任CEO都无济于事。
2022年,Evernote被意大利公司Bending Spoons收购,并裁掉了所有的美国员工,这被视为摆烂的信号,昔日的创新领头羊被垂暮的欧洲互联网捡走,这个故事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下文了。
Bending Spoons也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它有点像不良资产收购商和初创企业孵化器的混合体,奉行的策略跟芒格喜欢的那种专在市场上「拣烟屁股」很是接近,就是瞄准发展受阻由盛转衰的产品,在估值大跌的情况下压价买入,然后回炉重造。
重造手段也很简单粗暴,把人全部裁光,由自己的团队接手,每个产品也不再是独立的项目了,都共享着同一个开发中台,突出一个节约成本,这套反常识反硅谷的做法也加深了当时对于Evernote命运的悲观态度,但同样很反套路的,Bending Spoons好像还……真把事儿给做成了。(1/n)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看了一下对TikTok在华盛顿上诉法院的庭审报道,好像也没那么乐观,有很多媒体都拿到了旁听票,披露出来的细节很有意思:
- 法官对TikTok律师的提问时间多于对美国政府律师的提问,而且提问方向聚焦在国家安全问题上,而不是TikTok预设的第一修正案;
- TikTok律师举例说美国媒体Business Insider也是由外国(德国资本)控制的,而法官则打断发言说「但不是外国对手」;
- TikTok律师转而切换角度表示如果因为TikTok是中国人拥有就要禁止它,那经典名作「美国的民主」也是法国人写的要不要禁,法官则回应「谁跟你扯托克维尔了」;(这段好好笑哈哈哈
- 法官觉得TikTok律师主张检查美国政府违宪的要求没有太大意义,只会浪费时间,认为TikTok的辩护依赖于「用一种奇特的思维框架去理解国会的立法权,并指望法院去说服国会重新修订法律」;
- TikTok这边的总体态度不算强硬,除了继续坦言出售这条路走不通——会受到禁止技术出口的政策限制——还建议美国政府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措施来解决安全焦虑;
- 法官还脑洞大开的给TikTok提建议,是不是能在界面里加一条类似FBI Worning的声明,告知用户TikTok可能会被中国操控,由此解决国会的担忧同时让TikTok继续运行下去,哈哈哈哈哈哈;
- TikTok请了3个依赖TikTok挣钱的美国创作者参加听证会,3人的成分也很讲究,1个是开农场的,1个是卖护肤品的,1个是推广圣经的,左中右都集齐了属于是;
- 3个人都认为政府无权干预他们使用什么互联网应用,还diss了Instagram等美国产品缺少「TikTok独有的信息传播效率」;
表示如果禁掉TikTok会让他们损失重大,不过这点在庭上没怎么有机会用到;
- 看完庭审的法学专家认为美国政府3票获胜的概率很大,然后案子预计会送到最高法院去,还有得看;
- 不过皮尤的民调显示,当前只有32%的美国人支持禁掉TikTok,明显低于一年前的50%,连共和党党内现在也不超过一半的人支持禁用TikTok。
Filtered: . Continue to show
@foxshuo@x.good.news
就,我为什么之前说推特是一个,说好听点是古典,说不好听点是腐朽的,社交媒体呢,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活跃用户的成分,聊点嘻嘻哈哈的事儿还好,稍微触碰到参与门槛最低的话题,就必然诱发图上这样的不明生物不请自来,你都不知道他这一串劈头盖脸的问句是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下打出来的,从思维结构到社交分寸都停留在上个世纪,停留在天涯铁血西祠那个时代「你们必须听我说」的自知里。大哥,2024年了,没这么穿越的,还搁着指导别人该发什么不该发什么呢,多大岁数了,假牙还结实吗。。。?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