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rse

horse

加入于 · 2024-03-23 07:44:20
avatar
@horse@liker.social

推油发了条帖子,我觉得很经典也很有意思,引用如下:
上海人:唉,上海话都没几个会讲了,这样一种语言就消失了。

我:是呀,消灭语言就是种族灭绝!

上海人:是的,共产党就是这样。

我:对呀,所以新疆不教维语,内蒙不教蒙语就是种族灭绝啊!

上海人:这不一样……
本来只是转发了一下,但想想还是要说几句。就是人们还是应该认真问一下:为什么“这不一样”?这种询问既能够更懂得极权的内在机制,同时也能够更好的观照自己的内在认知。
我是觉得“汉族”,甚至是发达地区,对于他族(凑巧一般都生活在欠发达地区)是存在一种隐藏的“殖民者心态”的,这种心态是需要认真面对的。它的养成不是表层意识向极权靠拢,不是一种清晰的施加动作,而也是被极权“耳濡目染”熏陶出来的,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里嵌套着的。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媒体、言论等持之以恒的,将他族当作观赏的对象,比如美女、风景;将他族当作资源的对象;将他族当作“帮扶”的对象。持续的利益和“施恩”,慢慢地就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常识认知”变成了头脑的底层。
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被结构到头脑里的对权力的“慕强”心态,那基本“殖民者心态”就焊牢了,完全内化。
嗯,很多线上的讨论本质都被这种心态驱动,举例来说: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这种,一个是殖民者施恩心态,“我都这样好了你们还想怎样”;一个是殖民者失落心理,“凭什么连你们这样弱的都可以加分”。
如果有可能,在我们吐毒奶、自我净化、重新自我建设的过程中,能摒弃这种“殖民者心态”为好。

horse.im/677

查看详情

游山打猎 - 正 视 | 兼 听 | 直 言

为什么会有“殖民者心态”? - 游山打猎

推油发了条帖子,我觉得很经典也很有意思,引用如下: 上海人:唉,上海话都没几个会讲了,这样一种语言就消失了。

0
0
0
avatar
@horse@liker.social

有些变化已经发生很久了,比如对国内的常规新闻,除了抗争类,一定要慢一点,或者保持沉默。因此姜萍数学竞赛好成绩这个事情,大概就是哦一声。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事,这个事情之前,衡水中学大放厥词的年轻人在浙江大学快要毕业,变得温和了,于是就想起当时那一场对“我们就是要去拱城里的白菜”的批判,就还挺有意思。姜萍获得数学好成绩,大家都有一些希望,觉得她应该被这个录取,被那个录取,从此“改变命运”。但如果我们转过身想一下,衡水中学难道不就是一场持续不断大规模的“改变命运”的战斗吗?这个国家需要这样的改变命运,或者是即便这样也改变不了命运(比如读了浙江大学的张锡锋),那么需要反省的是国家而不是努力中的个体吧。
然后起了很多对姜萍成绩的质疑,以及对质疑的批评。我确实两边都站,或者两边都不站,原因是这个议题本身,就是在“无可言说”的舆论状况下,生出来的热门议题,不管是自媒体要吃食,还是群众要吃瓜,它的价值基本就这么多。议题的热闹反衬了荒芜,如此而已。
虽然“众多男性只敢义愤填膺对一个弱女子打假”这件事情有牵强的地方,但是或许也可以成立吧。
等到中金员工,一个女性跳楼,传出房贷压力时,你会发现它跟上面姜萍的新闻其实有类似的地方,就是信息只是开始,并没有那么详细,确切,不合理的地方或者需要解释的还是要有的,因为一个拿高薪的成年女性应该有成熟,抗压的一面,而不是一般男性下意识的女性刻板印象:弱小/没脑子。总而言之,质疑事件,要求更多信息的声音是不太有的,但是批评这个女性的声音确实满屏幕都是。
“我早说过”以及各种现身说法,以及“没脑子”之类的说辞频频出现。我很喜欢“爹味”这个词,因为它最大讽刺意义不是指向中年男,它跟年龄性别关系不大,它就是一种典型特质:论断式发表高高在上的评论。
所以,今天的感觉就是“死了一个女性,活了一时间线的爹”。
再回过头去看姜萍事件,对“众多男性只敢义愤填膺对一个弱女子打假”这件事情,我原本觉得说辞有点牵强,但是往深处照一下,不准打架都是被自己的潜意识,深层偏见驱动着的。

horse.im/663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horse@liker.social

提到文革大家不太提莫言哈。

如何在文革后安心生活,王蒙刘心武等包括后来的莫言一批人给了答案,基本是文学和文化等方式。

如何在八九后安心生活,又一批人给了答案,基本是自由、改革等学术和媒体等方式。

总之吧,都安安心心的生活下来并成功了。羡慕

- - -

但是我换句话,如果大家接触到的最好的东西就是他们这种“鸡贼式安心”提供出来的,你为啥能够自信自己清楚呢?

然后变成前央视主持人的粉丝?

查看详情
0
0
0
没有更多数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