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文详情
avatar
@pearl@m.cmx.im

看到讨论宋代的活字印刷其实并没有被推广的讨论(一直到清代都还在雕版)。

一开始,我能说出的原因是:

1、活字容易磨损,所以不能保证平整,印刷效果不好
2、一个个排列活字很费时间,反而雕版是刷的一下印一页,所以活字在工时上不一定有优势

看到网友的讨论突然意识到了也许真正社会层面的原因:

雕版不需要工匠识字,但是活字印刷因为需要排版,所以需要工匠识字。古代念书多贵啊?工匠家根本不可能负担,而能念得起书的人,往往不会去做工人。

然后,想到了,不管是那些王羲之王献之还是颜真卿柳公权的碑刻,雕刻师傅往往是不认字的。就硬雕。他们对自己每天雕但看不懂的工作有什么感受呢?古代士大夫不care。

中国古代为什么很少有雕塑家,也是因为大部分都是工匠,不管是雕字还是龙凤花草,他们也未必理解作品的意义,更没有条件去表达自己。

由此又想到了,看到有人说,现代舞、爵士舞、哪怕街舞,都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中国古典舞,似乎只是中华古典审美的一个表现,编者和舞者本身的自我意义的表达,反而常常缺失。古代舞姬娱人性比较强,要不就是仪式性,舞者自己什么想法什么风格,也少有人在乎。

一叹。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Sumizome@m.cmx.im

@pearl 补充一下,汉字因为字块太多,设计排字盘又能让工人高速找到字也一直是困难。这个要求不只是识字,还得懂部首/音韵等等(
以及很多书印量小但可能几十年甚至一两百年不断重印(嘉靖年间南京国子监还有能用的南宋书版),而传统活字用完就拆了,没办法重印

查看详情
0
0
0
@Sumizome@m.cmx.im
0/48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