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文详情
avatar
@Friedrich4th@x.good.news
虽然我反复提醒过了,但我知道,还是会有许多家长把孩子留在吃孩子的人群里。 这就是中国家长会做的事。 他们会在群狼环伺下生孩子,会心存侥幸在险恶环境中抚养孩子,又会在孩子受伤时惊慌哭叫,责怪孩子为什么“不小心”。 他们也会用亲情绊住已成年的孩子润离的脚步,硬把他们留在人吃人的环境里。 因为人吃人的环境,吃孩子的环境,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 因为“现代化”令他们恐惧,国家、社会、民族的成长,和个人的成长一样令他们恐惧。 对父母来说,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幼弱的、依附于自己的生命逐渐强壮起来,逐渐摆脱对自己的依赖,也就逐渐不再被自己完全掌控的过程。 从心理角度看,接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家庭内部的统治者从掌控走向失控,从专政走向失权的过程。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学会爱,学会尊重,学会放手,学会消化在从孩子生活中的全能掌控者一步步退位为指导者、辅助者、遥遥关注的朋友时的失落感,是身为家长的人需要完成的个人成长课程。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生都只会经历一到两个家庭。 一个是自己出生的原生家庭,一个是自己和伴侣组建的小家庭。 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无从比较,也就不会意识到,现代家庭与古代家庭实际上已经有了多大的不同。 家国同构。 现代人在家庭内部扮演的角色,对家庭结构的理解和期待,和古代是有巨大不同的。这和他们对国家、政府、社会结构的理解和期待并无二致。 现代人希望在家庭内部得到尊重,得到爱,不论自己在家庭内部的身份是妻子、丈夫还是孩子。 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也从未意识到,尊重他人、保有付出爱的能力,是心理更成熟的个体才做得到的事。 当你在原生家庭里得不到期望的关爱时,你大约从未想过,这是因为你的父母虽然年龄比你大,身体比你衰老,心理却没有你希望的那么成熟——甚至有可能不如你成熟。 被你寄以期待的,可能是一名把自己小心翼翼用世故的面具包装起来的巨婴。 当你在组建小家庭时,当你在选择的伴侣那里得不到期望的爱、尊重和包容时,你大约也没有想过,那是因为对方的心理远未成熟,那是因为对方还不是一名完全的“现代人”。 不是只有国家才会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卡瓶颈”的。 个人也会。 而且,家庭也会。 现在被许多人反思着、批判着的“有毒的家庭样式”,实际上就是最标准最常见的前现代家庭样式。 由从小习惯了被自己长辈“吃”的成年人,和还没有完全被驯化,在被“吃”时会挣扎反抗的孩子组成,由“吃”孩子的行为模式,和对“吃”的本能反抗,因被“吃”产生的负面情感反应组成。 这一切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 即使你有幸生在一个相对开明的家庭里,即使你的父母心理较成熟,能给你较多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你也难免见过、了解过亲朋戚友在中国式家庭里,在中国式家长那里会承受的。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件事,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甚至是文化意义上的“润离”。 我希望你明白“伤害链逻辑”的真相。 传统的父权,就是原生家庭里的特权;传统的夫权,就是小家庭里的特权;传统的王权或君权则是国这个“大家庭”中的特权。三者是完全同构的。 即使原生家庭里的特权由个性更强硬的母亲把持,小家庭的主导权由个性更泼辣的妻子把持,王权或君权落入名义上的臣子后妃之手,但特权的本质不变,伤害的本质不变,强者用输出伤害来获取奖赏、维持地位的行为模式不变。 人吃人的底层逻辑不变。 只要你看不破这个底层逻辑,你就看不破深陷在这行为模式中的每个人痛苦的根源。 你也就看不懂,当你想脱离这种行为模式时,仍未看破者为什么会如临大敌。 为什么妻子只是想离婚,有些丈夫却一定要杀死她? 为什么孩子只是不听话或厌学,有些家长却要把他送去“电击治疗网瘾”? 为什么有的孩子只是想搬出去独立生活,只是不想结婚,有些家长却哭天喊地以死相逼? 因为在伤害链逻辑中,一旦你不再居于砧上之肉的地位,一旦你摆脱了随时被吃的处境,你就成了大脑完全受伤害链逻辑控制的前现代人眼中的危险来源。 因为在伤害链逻辑打造出的思维定势中,只有“吃人者”和“被吃者”两种角色。 在由两个人构成的一对角色关系中,一旦你不再是被吃者,他就自动成了被吃者。 这和你是不是想吃他无关。 深度被伤害链逻辑洗脑的人,是无法想象人可以有“既不吃人也不被吃”的处境的。 他们会因此,不敢逃离自己熟悉的环境。 因为在熟悉的环境里,他们至少已经部分程度上争得了“不被吃”的地位。作为家长,他们有权吃孩子,作为中产,他们有权吃底层(比如为廉价劳工和便宜外卖得意洋洋)。 因为陌生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沦为“被吃者”的高风险。 因为他们无法理解“现代制度环境”一词,意味着对“不吃人”这条规则的重重保障。 写了这么多,我只希望你真正看懂所谓的中国家长。 并且,不要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中国家长,也不要被身为前现代人的这种家长绊住脚步,最终在无数牲人潮水般涌过后,成为被抛在路边的血肉已遭啃食净尽的残骸碎骨。
查看详情
0
0
0
@Friedrich4th@x.good.news
0/47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