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文详情
avatar
@souhunews@pullopen.xyz

【国内高校正经历新一轮专业大调整 专家:专业调整不能通过行政指令来“一刀切”】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科专业增设、撤销、调整共涉及专业布点3389个,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如何看待此轮专业调整?一拥而上、一拥而下的专业增减是否合理?如何看待各地政府对高校专业调整的行政式引导?围绕相关问题,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邬大光接受了媒体专访。
邬大光认为,今天高校“砍”专业,其实是过去大量“增”的必然结果。这些年来,高校普遍存在一个误区:看到哪一种产业重要,就去建立一个对应的专业或学院。一些高校一拥而上增设的新工科专业,绝大多数缺乏扎实、广泛、精准的市场调研。很多高校仍是基于学校已有资源去办专业,而非基于真正的市场和产业需求。
即使成立了新专业,这些专业老师的知识结构就跟上了吗?教材、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也自动更新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相应地,很多旧专业看起来是被裁撤了,但实际上,这些旧专业的老师依然“残留”下来,用旧知识教新专业的学生。归根结底,都是“新瓶装旧酒”。
邬大光称,我国今天的大学里,专业已经成为一个相对固化的链条,教师、学生、家长、政府、企业以及资源配置等都是这个链条的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的专业思维越来越固化,逐渐形成一种固有观念:人才培养,必须以专业、学科与院系为基础去配置资源,有了专业就“有了户口”。这本质上是一种部门所有制。
但在世界的一流大学里,专业的“潮起潮落”相对罕见,它们不是靠成立新专业或学院来跟踪科技创新,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最近,不少高校放开转专业限制,看似进步了,其实还是在“专业”里打转,真正应该做的,是放开课程,给予学生更多的选课自主权。
此外,邬大光还表示,专业调整不能通过行政指令来“一刀切”。不是所有地区的高校都需要刻意裁撤专业,去完成缩减20%的目标。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长期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处于“强计划”的政策管理下,政府一直在强化学科、专业目录的规范性管理功能。近年来,虽力图改革,但规范性管理仍是主要手段和特点。
“我去安徽调研,发现合肥市正在打造十大新兴产业,政府要求高校跟进,一些学校开始设置与十大产业相关的专业,加强与新产业的校企合作。可当我问学校是怎么具体合作的,校方说,没有实际合作,目前只是有了新专业名称,也可以说是贴个标签。” 邬大光称。
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要高校去支持某个产业,需解决师资、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不是一个行政指令就能完成。到最后,还是要看高校的学科、专业特色是否有与产业的实际结合点。
高校和专业同质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常被诟病的“一刀切”是一个主要原因。今天,要防止过度计划管理,重视多样性发展。否则,可能使高校失去应有的活力和应变能力。更多详情查看原文>> :sys_link: 网页链接 3g.k.sohu.com/t/n81...

:icon_weibo: weibo.com/589067212...

#搜狐新闻

查看详情
0
0
0
avatar
@0day@masto.ai

@souhunews

非要分专业吗?
就不能设个通用类别吗?
反正是学分制,由学生挑喜欢的修,就如同自助餐一样。
分够了,由学生选择一种毕业证,或就颁发一个基础类的专业证书,如果想深造,也完全可以。

查看详情
0
0
0
@0day@masto.ai
0/48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