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哈吉
Robot Sensitive content@zhl@dvd.chat
无论什么金额大小形状的硬币,在空气氦气火星还是地球上投掷多少次,其50%次的正面朝上的概率都将十分可靠地小于1%。这种高层次统计结果是稳定的、绝缘的,不会随着基底的细节的微观法则而变化。
虽然在较低层级上发生之事是造成在较高层级上发生之事的根由,但是却仍然与较高层级不相关,此话的意义正在于此。更高的层级可以无牵无挂地忽视更低层级上的过程。正如我在第2章中所言:“我们作为动物而存世,知觉局限在宏观的日常事物的世界之内,显而易见,这促使我们在正常的生命运转中,不去参照任何微观层面上的实体与过程。直到大约100年以前,还没有人对于原子有一丁点儿真正的了解,可人们依然过得很好。”
#我是个怪圈
挪威籍英语作家罗尔善·达尔(RaaldDahl)的短篇小说《猪》:
一位名叫列克星敦的天真的年轻人,从小被他的葛落斯潘阿姨(AuntGlosspan)培养成了一位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在阿姨死后,他发现自己爱上了肉的味道(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吃的东西是什么)。
列克星敦不知道这种名为“猪肉”的美味是何种食材,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和一位新朋友的引荐下,决定前往一家屠宰场游览参观。他漫不经心地看着等候室里各种各样的人被一个接一个地叫到名字,开始参观。
最后终于轮到了他。他被领出了等候室,进入了脚镣区。在那里,他看到猪被倒提着悬吊起来,后脚穿在钩子里,挂在一条正在移动的链条上。它们的喉咙被割开,血液喷射出来,然后继续猪头朝下,进入“拆解线”,落到盛有滚烫开水的大锅里,烫除体毛之后,它们的头和四肢被肢解拆分,也为开膛破肚做好了准备。然后,它们被分装在整洁的小包装纸袋里,发送到全国各地的超市,同其他的玫瑰色竞争者同坐在玻璃柜里,等待购买者的称赞,并希望他们能把自己买回家中。
正当列克星敦以一副事不关己的着迷观察这一切时,他自己的脚忽然被猛拽起来,大头朝下颠倒过来。他发现自己跟他一直在观看的那些猪一样,也被悬吊在那条移动的链条上了。他再也没法保持平静了,大叫起来:“这个错误太可怕了!”可工人们充耳不闻。很快,链条就把他拉到了一个面容和善的小伙子跟前。列克星敦希望他能意识到眼前状况的荒诞性,可事与愿违,这位温文尔雅的“行刺者”(sticker)抓住了列克星敦的耳朵,把倒挂的年轻人拉近了一点,然后带着慈爱的微笑,用一把锋利的小刀的刀刃,娴熟地割开了少年喉部的血管。年轻的列克星敦继续这场令人匪夷所思的颠倒旅程。他强壮有力的心脏把血液泵出他的喉咙,洒在混凝土地面上,而即便他大头朝下,意识正在迅速地流失,他还是隐隐约约地觉察到,在他前面的那些猪,正一头接一头地掉入蒸汽氤氲的大锅之中。说也蹊跷,它们之中有一头似乎在两只前蹄上戴着白色手套的猪,这让他想起了刚才把他从等候室领入参观区域的那位戴着白手套的年轻女人。揣着最后一丝迷惑不解的念头,列克星敦迷迷糊糊地从这个“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世界”滑入了下一个世界。
#我是个怪圈
永恒回归:
对于你想做的一切,实施之前都要向自己提出这个问题:“我想无数次地这样做吗?”这是最沉重的重担。
——遗稿,1881年,第11组,第143节
ーーー
当尼采说“软弱者和失败者必须灭亡”的时候,他想的并不是从物理角度消灭软弱者,而是将永恒回归当作消灭他们的武器。他认为,仅仅依靠“失败人生将无限重复”这一想法就能迫使我们强化自己,放弃怨恨和不满,利用简单的生存本能让我们自己心中的软弱消失殆尽。为了避免自己被这一视角的重担压垮,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杀死自己的失败。
永恒回归告诉我们,永远没有最后一次。每一个行为,无论多么微不足道、转瞬即逝,都会无情地回归。这样想的时候,我就不会去做以前允许、忍耐的事,不再等待更好的未来,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我的未来。因此,永恒回归使我别无选择,迫使我必须做我喜欢的事,且必须喜欢我做的事。它迫使我们像查拉图斯特拉那样说:
我从心底里喜爱的只有生命——确实,即使在我恨生命时,我也最爱生命!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二部,“舞蹈之歌”
生活毫无意义,我们就不会再去选择相信背后世界,也不会认为自杀能够逃离荒谬。生活本身的无目的性与盲目机械重复性使得它愈发无足轻重,所以我们更有责任为它创造意义。
既然我们不能忍受永远重复单调的生活,就必须学会创造丰富的生活,然后设想它再来一回。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生活中寻找永恒:
对永生的信仰贬低了真实世界、当下生活。基督徒、穆斯林、佛教徒齐唱:世界只是过眼云烟的表象,真正的生活远在他方。在他们看来,生活不过是一种考验。往好里说,是备考学校;往坏里说,是酷刑折磨。大多数情况下,生活只是进入正题之前必须度过的漫长荒唐时光。与永恒的彼岸相比,今世生活毫无价值。
ーーー
当人们不把生命的重心放在生命上面,而是将其转移到“彼岸”——移入虚无,那么人们就完全夺取了生命的重心。个人不死的大谎言摧毁了本能中所有的理性和自然,——本能中所有对人有好处的、促进生命的、保障未来的东西从现在开始都引起怀疑了。生命没有意义,像这样去生活,现在这成了生命的“意义”……
——《敌基督者》,第43节
ーーー
为了让此生更加硕果累累、丰富多彩,在看待永恒时就必须站在存在之内,而非存在之外。不再为了假想中更好的生活而贬低当下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颠覆基督教的价值观。我们所需要的信仰,应该把我们的目光从彼岸带回人间,带回到我们正在生活的时刻和我们正在进行的行动中。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酒神艺术:
但痛苦的人分为两类:一类人的痛苦来自生命力的丰裕,他们想要酒神艺术,同时也想用悲剧的观点和方式理解生活;另一类人的痛苦来自生命力的贫瘠,他们需要借助艺术和知识来求得休息、平静、安然的大海,或求得沉醉、痉挛、麻木、疯癫。
ー—《快乐的科学》,第5章,第370节
ーーー
尼采认为,悲剧的人、酒神状态的人,是一个能因生活中的问题和可怕事件而感到快乐的人。他知道什么是苦难,但把苦难视为挑战、激励、对自身力量的考验。悲剧的人是悲观的,因为他肆意泛滥的生命力寻求考验。而需要用乐观主义安慰自己的,恰恰是那些软弱的人。
受苦的原因可能在于自己的力量,在于被压缩的骚动能量找不到出口;受苦的原因也可能在于自己的软弱,对脆弱体质而言任何刺激都是威胁。第一种痛苦需要释放、挑战、压制,第二种痛苦需要束缚、保护、强化。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尼采与佛教的世界观:
在这里,并不存在真实世界与表象世界的对立:只有一个世界,它是虚假的、残酷的、矛盾的、诱人的、无意义的。……我们需要谎言才能战胜这个现实、这个“真相”。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谎言才能生存……谎言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与存在的可怕复杂属性有关……
——遗稿,1887—1888年,第11组,第415节
尼采认为所有信仰、所有知识、所有再现体系,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谎言。根据自己的需要扭曲现实、简化复杂的感知并将它归入易于管理的类别。尼采指出,谎言并非只是我们的信仰。现实本身也是由谎言、诱饵、似是而非编织而成的。世界处于生成之中,这意味着它总是要变成与我们所想不同的东西,此时此刻不过是幻象,即将被下一时刻推翻。
ーーー
1. 缘起性空:在佛教中,现实世界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五蕴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自性,即它们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这被称为“缘起”。同时,由于一切现象没有固定的自性,它们又是“空”的。这种空性是佛教对现实的基本认识。
2. 如梦幻泡影:佛教经文《金刚经》中提到,一切有为法(即所有有条件产生的现象)都像梦、幻、泡影、露水和电一样短暂和不实。这表明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世界是由心识所构造的,心识是虚幻的,现实世界也因此是虚幻的。
3. 心造一切:佛教强调“万法唯心”,即一切现象都是心所显现的。我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是由我们自己的心所创造的。因此,现实和虚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和认识。
ーーー
佛教也强调,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渐超越这些虚幻的现实世界,认识到更深层次的真理。通过修行,我们可以逐渐消除对五蕴的执着,达到无我、无生、无灭的境界。
然而,尼采并没有如宗教般谴责现实的虚幻,反而将其视为现实艺术本质的证明。大自然具有欺骗性,但它通过创造美来施展骗术。在最深层、最形而上的层面上,世界即艺术。这也印证了尼采的另一主要论断:“生命即权力意志。”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真相是丑陋的:
欧洲人文主义试图说服我们,知识打开了幸福和自由的大门,无知的人是邪恶的,研习真理能够获得美德。然而,知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科学知识、都不能让我们变得更善,也不能为我们带来快乐。尼采指出:
善与美是一体的,敢这么说就有愧于哲学家称号了。如果他还敢加上“真也是”,就应该被暴打一顿。真相是丑陋的:我们有艺术,才不会死于真相。
——遗稿,1887—1888年,第16组,第40节
真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荒谬的。它们没有任何预定目标,无法为人类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意义来自想象,而非探索发现。所以,谎言、错误、幻觉都是人类活动的构成部分。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在深渊边上跳舞:
丛林人明白危险的重要性。他知道,危险不仅能增强我们的力量,还能减轻我们的负担。因此,想要治疗忧郁、形而上学的无尽思考、存在主义的胆怯,刻意寻找危险是最好的补救方法与解药。
ーーー
那么,相信我!如果想让生活变得更加丰饶、快乐,秘诀就是:险中求生!把你们的城市建在维苏威火山边上!把你们的船开进未知海域!与你们实力相当的人、与你们自己开战!
——《快乐的科学》,第四卷,第283节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危险和威胁。危险能够迫使我们走向坚强。如果不接触危险,我们就永远不会了解自己的防守能力、敏捷、才智。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知恶才能为善:
尼采说,有德行的人,就是“半身不遂”的人。让邪恶的那一半瘫痪,人就不再充满力量、不够敏捷,无法施展善良的那一半。无论是作恶还是行善所用能量和才智是一样的。事实上,与作恶相比,行善需要的能量更多,因为它需要升华并克服有害的激情、同时吸收其能量。
……善行和恶行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充其量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善行是得以升华的恶行, 恶行是粗俗化、愚味化了的善行。
——《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部,第2章,第107节
尼采认为,与其阄割自己,不如把坏倾向当作好倾向的肥料。如果想要肯定生活,必须同时接受它的黑暗面或破坏性,承认内心深处否定的那部分。愤怒、嫉妒、贪婪,甚至残忍和怨恨,它们都是强大的动力,可以促使我们升华这些激情。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坚毅性格是愚蠢的一种形式:
自由思想派,即尝试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发明属于自己的个人道德的人;受传统束缚的人,即盲目服从僵硬准则和价值观的人。前者与后者相比,有很大的劣势。从某种角度说,被道德观念绑束的人愚蠢而狭隘,他不懂得独立思考,忽略了生活的其他可能性,将自己限制在非常有限的行动和选择中。然而,正是这种愚蠢带给他力量:传统派在做决定时从不犹豫,通过教育习得的道德戒律在无数次重复之后已经成了他的本能。我们所谓的“坚毅性格”,不过是对行动可能的限制而已。这限制使我们摆脱了选择的痛苦,使我们的行动符合标准,让旁人觉得我们似乎品格鲜明。
因此,传统派总是比自由思想派更强大。后者浪费精力,去探索自身行为可能性、评估行为后果、为行为寻找原因与理由。道德灌输,因那残酷而武断的纪律,使得我们在做决定时更坚定,在行动时更自信有力。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尼采对软弱者的态度:
软弱者和失败者应当归于尘土:这是博爱的首要原则。在这过程中甚至还要帮他们一把。
ーー《敌基督者》,第2节
ーーー
尼采说虚弱者必须灭亡,其实是让我们做出选择。他告诉我们,选择虚弱就是选择死亡,从而以此激励我们选择生命。
ーーー
尽管我是个沉沦的人,但我也与沉沦者不同。我有证据,比如,面对健康不佳,我本能地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而沉沦的人总是选择于己不利的方法。
——《瞧,这个人》,“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第2节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关于尼采的导读:
❶ 吉尔·德勒兹,《尼采》,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一本导读,篇幅短、信息量大,极为精要,后附相当考究的选段。必备。
❷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诠释更为精彩,但阅读难度更高,充分展现了德勒兹的天才和他对尼采的忠诚。
❸ 沃特·考夫曼:《尼采:哲学家、心理学家、敌基督者》,普林顿斯顿大学出版社,1950。对于能够阅读英文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是尼采导读中最棒的一本。绝不教条,敏锐关注细节,同样适合有一定修养的非专业读者。
❹ 帕特里克·沃特灵:《自由精神的哲学》,弗拉马利翁出版社,2008。文集,依次考察尼采哲学的多个主题。
❺ 帕特里克·沃特灵:《尼采与文明的问题》,法兰西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着眼整体,解读精湛,重点强调了尼采思想领域中此前鲜有人讨论的部分。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自私的道德:
尼采认为,任何道德为了捍卫群体利益都不惜使用残忍手段,因此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舍己为人这种观念要求每个人为他人福祉做出牺牲,其实假设了这个“他人”自私至极。要求他人想着我们的利益,要求他人为我们的福祉而牺牲自己,这难道不是非常自私的行为吗?
ーーー
“邻人”赞美舍已为人,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了好处!假若这位邻人认为自己是无私的,那就应当拒绝这种打击摧毁行为,阻止舍己为人。
——《快乐的科学》,第一卷,第21节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尼采的奴隶道德:
一切崇高道德都产生于凯旋般地对自己说“是”,而奴隶道德从一开始就对“外人”“他人”“非我”说“否”:这个“否”就是奴隶道德的创造性行为。它是鉴赏者视角的颠倒,必须将矛头指向外人,而不是指向自己,这样的行为恰恰属于怨恨:奴隶道德在形成时,总是需要一个外部世界、一个对立的世界,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它需要外部刺激才能动起来;从根本上说,奴隶道德的行为都是反动的。
——《道德的谱系》,第一章,第10节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权力意志:
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是指力量的满溢,人们需要将这股力量投射到自身以外,将这满溢传递给他人。在权力驱使下给予意义,其实就是奉献。尼采将权力意志称为“奉献的美德”。
权力意志并不是简单的野蛮行为。暴力和压泊这两者一样,都是虚弱的症状,与实力无关。如果掌权老需要向臣民施压,就说明他本身不具备足够的合法权威无法获得人们的服从。他压迫得越重,就变得愈加虚弱他所摧毁的恰恰是自己的根基。只有本身缺乏权力,才想夺取或摧毁他人的权力。
真正的权力意志之所以现身,是为了把自己的一部分奉献给更低、更弱的一方。因此,指挥就是奉献、服从就是接收:权力意志更强的是创造者,而不是独裁者。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两种怀疑论:
对尼采来说,怀疑论有两种。一种怀疑论表现出对极大的自由以及智识的苛求:这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既不服从任何教条,也不听信任何安抚人心的肯定答案。因此,它是任何真正思考的先决条件。这种积极的怀疑论,其实是在试验新的想法,尝试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种完全相反的怀疑论。这是一种消极的怀疑论,它不敢坚持己见,不敢捍卫观点,甚至不敢表达任何想法。它是心智的舒适区,是阻止行动的镇静剂,是排解自暴自弃想法的泻药。这种意义上的怀疑论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唯唯诺诺的哲学:这种怀疑论者不敢加入任何阵营,最终四方迁就。
#与尼采一起创造自己 [法] 巴尔塔萨•托马斯
鳃(腮):
随着我们的身体在子宫中发育,胚胎再次经历了我们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人类的过程中经历的相同阶段。在孕期的前几周,我们暂时是像鱼一样的有腮生物,头部两侧各有5个腮。然后腮再次闭合,并一起生长,最终形成而部和颈部。
如果在胚胎发育的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孩子会留下缺陷——疤痕、唇裂或腭裂。 这些是先天性疾病,只能通过手术矫正。腭裂在医学上称为“palatoschisis”,唇裂称为“cheiloschisis”,唇腭裂甚至可延伸至眼窝和眼睑,称为“cheilognathopalatoschisis”。类似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其他部位。例如脊柱裂(胚胎神经管闭合不完全)或尿道下裂(尿道发育不完全)。
头颈部的结构从5个鳃弓进化而来:
第一个鳃弓形成中耳——3个中耳骨中的2个(听小骨和咽鼓管)。
第二个鳃弓形成第三个听小骨(镫骨)、舌骨和咽扁桃体(腺样体)。
甲状旁腺和胸腺由第三和第四鳃弓形成,第四和第五腮弓发育成甲状腺和喉(带有声带)。
因此,认为我们是由其他生物创造出来的人都是错的——我们最初是鱼。
#手术刀下的历史
肋骨还是阴茎骨?
在《圣经》故事中亚当被移除了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从外科学的角度来看,摘除肋骨对于那个年代而言过于复杂,实际上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需要外科解剖。
《圣经》故事的有趣之处在于,手术在亚当的身体上留下了疤痕,然而,男人的胸部并没有疤痕,男人的肋骨数量与女人相同,都是24根。
但男人确实天生就有伤疤,确切地说有两个,正如2001年生物学家斯科特吉尔伯特和《圣经》学者锡尼泽维特在一篇精彩的文章中指出的那样。第一个就是脐带脱落后留下的疤痕——肚脐。第二个疤痕是会阴中缝,一条位于阴囊和阴茎基部正中间的垂直线,这是男性尿道胚胎发育的残留。几乎所有哺乳动物在这条线下面都有一根被称为阴茎骨的骨头,但人类是少数没有这根骨头的物种。
耐人寻味的是,在《圣经》中使用的希伯来语单词"tzela"不是指"肋骨",而是支撑的托梁或支墩。我们可以想象,"tzela"也可能指的是别的长而坚硬的骨骼,也许就是阴茎骨。男人所没有的阴茎骨会不会正是从亚当身上移除的"肋骨"?会不会这其实也是阄割,切除了亚当的"支墩"?
#手术刀下的历史
胆囊炎:
胆囊炎的三联征是发热、上腹部向背后放射性疼痛,以及“墨菲征”——右上腹部的压痛着吸气而加重。三联征是“特异性”的,换言之,诊断很可能成立,如果所有三种指征同时出现,患者很可能患有该种疾病。但它们大多不够“敏感”这意味疾病常常不伴随完整的三联征出现。
胆结石发作的三联征是右上腹疼痛、恶心或呕吐、无法静坐。
曾经在香港麦理浩径徒步时,有一团友突发疾病,自称是心脏病。随队的队医不知所措,而我判断其并无呼吸困难,亦无缺氧现象,根据我的判断为胆囊炎,然莫有信者。
其后,被急救人员拉走,下午传来消息,急性胆囊炎发作,无咎。
#手术刀下的历史
肿瘤分类法:
TNM分期系统为基础,在局部、区域和系统层面对癌症的阶段
进行分类。
T代表肿瘤。T1是肿瘤的最早阶段,T3期的肿瘤突破了所在器管的屏障,T4意味着肿瘤已经穿透了相邻器官的屏障。在大多数情况下,全切手术都是可行的。外科医生必须预留出安全范围,切除肿瘤周围几厘米的组织。这是因为肿瘤细胞通常在微观上比宏观上侵袭得更远。
N代表淋巴结。N0代表淋巴结没有被肿瘤细胞所累及,N1表示肿瘤细胞已扩散至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癌症到了这个阶段,仍可以通过根治性切除术治愈。N2通常意味着受累的淋巴结已不再能通过手术切除。M代表远处转移。
M0表示没有远处转移,而M1表示远处器官受到影响。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肝脏、肺或大脑中,M1期癌症仍然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手术刀下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女演员兼歌手玛琳•黛德丽用一首动人的歌曲——《我从头到脚为爱而生》(IchIch bin von Kopf bis Fuß auf Liebe eingestellt )—温暖了许多前线士兵的心。也有人声称,她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双腿。照片中的她常常手中夹着香烟,脸上带着那种著名的性感表情。而这些香烟,最终与致了她美丽双腿中的动脉堵塞,黛德丽不得不请血管外科医生进行手术。
分享Marlene Dietrich的单曲《Ich bin von Kopf bis Fuß auf Liebe eingestellt (Remastered 2001)》: 163cn.tv/vBr6B3v (来自@网易云音乐)
#手术刀下的历史
诊断的方法论:
演绎和归纳,这是两种通过逻辑发现真理的方式。但两者都被卡尔·波普尔于1934年提出的 的“科学方法论”所取代。
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知识水平已经在古典黄金时代达到了顶峰。因此,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不加批判地将工作建立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罗马角斗士医师盖伦的智慧基础之上,而这两位拥有“后见之明”的人并没能为自己的论点提供切实的事实证据。
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们再次敢于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从一般观察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演绎。
在启蒙运动期间,也就是1个世纪之后,实验成为科学的重要基础。由特定的发现得出结论,这就是归纳。某种现象的迹象越多,则其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
之后卡尔·波普尔提出了“可证伪原则”和“科学方法论”。他认为,真理是无法被发现的。我们只能提出一个理论,它必须满足一个关键条件:该理论必须以一种可以被反驳的方式来形成。这构成了所有现代医学科学的基础。
在日常临床实践中,“科学方法论”的工作原理如下:根据临床诊断,尽快为患者制定明确的治疗方案。这种临床诊断基于可证伪的现实理论,如果治疗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则必须批评性地审视这一诊断。然而,为了得出临床诊断,演绎和归纳都不能抛弃。
#手术刀下的历史
现代全身麻醉中使用三种药物:
❶镇静催眠剂:会降低意识,导致睡眠和遗忘。但镇静催眠剂不能完全抑制身体对手术疼痛的反应——例加心跳加速和血压升高、立毛肌收缩和出汗,
❷镇痛剂:鸦片衍生物。麻醉意味着“没有感觉”。
❸肌肉松弛剂:这种药来源于箭毒,是亚马孙第安人涂于箭头的毒药。
这三种药物的组合使患者进入一个放松、睡眠的状态,对手术没有任何生理反应。麻醉师使用呼吸机来管理患者的呼吸,通过口或鼻将插管插入气管。当患者处于全身麻醉状态时,麻醉师通过血压袖带和胸部及手指上的电极连续监测心跳、血液中的氧含量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师还会进行包括血常规、尿量、血糖水平和凝血功能在内的多项检查。让患者入睡的阶段称为“诱导”,醒来阶段称为“苏醒”。
#手术刀下的历史
习得性无助者看待问题视角,被叫做 “3Ps”:
渗透(pervasive):相信问题已经影响了生活中每个层面。
永恒(permanent):相信这些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
个人(personal):感到自己可能就是问题中的一环 。
当你认为问题已经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做任何事也无法改变的时候,你就只能选择消极面对生活。
同时你会无意识地展开心理防御机制,不由自主淡化事实,将情感和事件隔离开——自我矮化、拒绝关心自己,其实是下意识的自我保护,以此减少痛苦和焦虑。
如果长期生活在负面新闻不断,高压力、有创伤记忆的环境中,个体会减少对事件的情绪反应,由此来减轻心理负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麻木。只有情感麻木了,才能活得下去。
理发店💈外红白相间柱子的起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平年代的创伤学工作是由理发师完成的。他们刚好有一把完美的治疗椅、一个洗手盆和干净的刀片。手术成功后,理发师会把溅了血的白色绷带挂在店外的棍子上,作为他的职业标志。这就是你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挂在理发店外红白相间柱子的起源。
#手术刀下的历史
纵观罗马天主教有史以来305位教皇及对立教皇的长名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显著的医学结论:他们被授予圣职后的5年生存率仅有54%,其中1/5的人甚至没能活过第一年。
#手术刀下的历史
休克:
血液循环系统的衰竭。
循环系统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心脏、血液和血管。
❶ 心源性休克(由心脏原因引起的休克):可由心脏病发作、心脏瓣膜病或心脏外伤引起。
❷ 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容量过少):是因外周系统的血容量不足引起的,如脱水或失血。
在这两种情况下,血管都会收缩来升高血压。此种反射由血管中的神经和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素触发。
❸ 感染性休克:有毒物质使血管麻痹,血管壁受损,因而血管过度扩张。这导致血压下降,血压调节系统失调,液体渗漏到周围组织。能够引起感染性休克的有毒物质主要来自细菌或死亡的组织,如烧伤、坏痘、败血症。
#手术刀下的历史
L'important n'est pas de guérir,mais de vivre avec ses maux.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
ーー 加缪。
而且,死亡就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尽管如影随形,不可抗拒,我们还是满怀热情地生活。
#慈悲与玫瑰
悲观不只是一种反抗与自尊,也是面对现实的理性。
没有悲观是危险的,正如一辆车没有刹车。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当有人劝你不要悲观的时候,他也可能只是让你不要有自尊,并放下自己的理性,去做他乐观的奴隶。
#慈悲与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