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资产袭港|林郑plan中伏,救市待「高才通」

2023-02-02 星期四

随着楼价回落,本港负资产按揭个案急增至逾1.2万宗,创2005年以来新高,当中不乏过去几年採用「林郑plan」上车的苦主。

然而,有别于1997年至2003年,目前失业率偏低,打工仔不至于「山穷水尽」,楼市暂未出现断供危机。

市场关注财爷陈茂波2月22日宣读的《财政预算案》会否「减辣」,例如可考虑让「高才通」免辣买楼,但若该人士未住满7年便离港,则须按比例补缴辣税。

负资产劲飙 断供有手尾

若单从数字看,本港负资产恶化情况可谓惊人,由去年第三季仅533宗,激增至(据金管局最新公布)第四季的12164宗,按季跳升22倍。

这亦意味截至去年底,全港至少有1.2万名供楼人士,其手持物业的最新估值低于该物业的按揭贷款余额。负资产业主万一断供,银行有权收回单位拍卖,届时业主还须补缴差价,可见负资产是有手尾跟的。

就像本港楼市自1997年由癫狂陷入低迷,负资产个案在2003年高峰期达到10.56万宗,当时失业、破产甚至「烧炭」等悲惨事件时有所闻。

惟相比起1997年至2003年时期,与现今楼市及宏观经济环境存在两大根本性差异。

首先,廿几年前那段萧条日子,本港经济名副其实「搵食艰难」、「人浮于事」,失业率曾攀升至8.3%,连公务员也要减薪及缩减岗位,市民为饭碗忧愁。

不少业主遭受负资产和失业双重打击,加以当时实际按揭利率高达7厘,供楼负担沉重,无奈索性断供;银行收回物业后平价拍卖,又为楼市带来进一步沽压,构成恶性循环。

反观今时今日,本港最新失业率徘徊3.5%,接近全民就业,劳工市场最大挑战是「请人难」,「打工仔恶过老板」,大部分人饭碗无忧。

尽管笔者去年在〈香港加薪危机〉一文指出,目前就业市道炽热颇大程度与移民潮有关(数以十万劳动人口流失),长远对本港经济未必是好事;但至少在短期而言,供楼人士即使沦为负资产一族,只要继续有工做、有粮出,尚可维持每月供楼,避免断供及被收楼。

据金管局统计,截至去年底,按揭贷款拖欠比率仅0.06%,拖欠3个月以上的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个案为零。

其次,在九七亚洲金融风暴来临前,本港楼市炒风极为炽热,短炒及「摸货」(在签署临约后、正式成交前,把物业快速转手)风气盛行,按揭贷款比率更往往高达90%至95%,这些情况无疑加剧了后来楼市崩溃之惨烈程度。

汲取当年教训,港府及金管局自2009年起不断引入「逆周期」措施,包括限制「摸货」、调高印花税、增设辣招税、下调按揭比率、加强压力测试等等。

建基于上述「逆周期」措施,近年楼市「短炒」基本上绝迹,整体按揭贷款比率亦远低于九十年代,业主供款能力则相当顽强(申请按揭前须接受「压测」)。

例如1200万元和1600万元以上物业,现时最多只可借取六成和五成贷款,鉴于楼价从高位回落不足两成,这些物业距离「负资产」仍然有缓冲条件。

正因如此,最新出现的逾1.2万宗负资产个案,相信绝大部分来自按揭比率较高的中低价物业。

尤其是2019年10月,时任特首林郑月娥在《施政报告》宣布放宽按揭保险计划门槛,让800万元以下和1000万元以下物业分别可借取九成和八成按揭,该措施被市场称为「林郑plan」。

当时本港楼市仍处高位,特首此举原意为协助市民上车,惟「借到尽」总会有风险。

举例说,若有人在2019年底至2021年初楼市高位选择「林郑plan」,「借尽九成」购买700万至800万元物业,现在极可能已经变成负资产,沦为楼市「中伏」苦主。

至于「借八成」购买900万至1000万元物业的业主,恐亦在「正负」边缘浮游,难以安枕。

专才退辣税 可先免后征

诚然,纵使楼价回落、负资产个案飙升,但只要就业市场强劲及仍受「逆周期」措施罩住,整体楼市尚未出现全面崩盘危机,跟1997年至2003年不可同日而语。

目下最重要是避免情况恶化,一方面寄望通关、复常后经济基调向好,同时政府或可调节部分「逆周期」限制,为楼市增加「呼吸空间」,效果犹胜「林郑plan」。

财爷陈茂波将于22日宣读《财政预算案》,部分政党建议「全面撤辣」(取消BSD、SSD等辣招税),惟据估计当局倾向于「微调」。

值得留意,特首李家超去年10月在《施政报告》推出「专才退税」措施,让合资格境外人才住满7年并成为永久性居民后,可获退还全部BSD和AVD(新从价印花税)税款;不少市场人士都认为此招有优化空间,可改为「先免后征」,即让境外人才在买楼时便免缴辣税,倘他们最终未住满7年就离港,才需要按比例补税。

港府拟藉「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等政策,每年引进至少3.5万名人才,这些人才都有居住以至置业需求;透过「先免后征」便利买楼措施,既有助他们安心留港打拚,亦可为楼市带来及时支撑,堪称一举两得,值得当局认真考虑。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