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比正文还长,正成为纸书新槽点?

2023-03-29 星期三

前段时间,一个关于“纸书的注释比正文还长”的话题火了。某些新书的脚注、尾注、旁注……作者注、编注、译者注加起来,甚至比内文的篇幅还大。有些读者晒出了一本新书里,注释占1/4厚度的情况。
有些声音开始质疑,注释过多,会不会影响阅读原文的感受?编辑、译者应该是躲在幕后的人,应该用注释的方式大张旗鼓的说话吗?作者注释太多,是真高级还是假装X?
忍不住跳出来,说几句关于“纸书注释鄙视链”的公道话。


01

“一本没注释的书”,等于裸奔?


在中国传统中,给书加注、笺、疏,是一门非常专业艰涩的学问,历代都是“高级感”的代名词,也是区分“专业读者”和“普通麻瓜”的分水岭。


不仅中国,乃至今日的中、西学术书范畴里,一本没有“注释”的书,基本等同于“裸奔”——相当于写论文不加Reference,出厂设定就不合格。
这也导致了受过严格学术训练(应试教育)的读者,会有一种“注释癖”的读书病:哪怕是看一本民间传说故事会,也恨不得去找“references”。我就见过一个学霸博士朋友,看一本关于老北京民间传说的书,翻了两页跳起脚问我:“哎,我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它那些传说,怎么没有注啊!!!”
“注释”超过原文,正常吗?太正常了。说句又得罪人的话:中国越是传统经典的书(尤其经学),注释往往都比原文长,并且同等重要
黛玉进贾府时,自谦“刚只读了‘四书’。”中国清代小朋友背的‘四书’,可不仅仅只作品原文,还包括朱熹的《四书集注》——也就是朱熹对四书的解释注说。由于做的注太长,干脆单独成书。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出生在辛亥革命元年,他回忆儿时私塾教育时说,在辛亥革命后,‘四书’只背原文就行了。但是科举未废除之前,上代人是要连小字注释都要背下来的
“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是中国经学的大课题。注释太多,也成了学问。“注”、“疏”、“笺”各有不同。注,更强调原文解释;疏,侧重疏通文意,阐明解释。笺,更偏重补充订正。
注释太长,干脆注释单独出书的,例子太多了。最典型的比如“千家注杜,五百家注韩”——《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集》、《五百家注韩昌黎集》,虽然1000、500都是虚指,但也可以见古人对原文“注释”之多之专。

上图:宋本·五百家注音辩昌黎集;下图:如今的平装书。
不仅是古人,现当代学者里也有“注释癖”。“注释癖”之集大成者就是钱锺书的《管锥编》——通篇全是“注”,已经到了你分不清“注”和“正文”哪个是正文的佛魔合一境界

由于《管锥编》的注太多了。甚至于连《管锥编》的注都成了单独学问。随手一搜,就能找到《〈管锥编〉西文注释译解》。
《〈管锥编〉西文注释译解》内页截图。注意,这仅仅是里边的西文注解的注解哦~中文注解还不算里边。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充满着“高级感”的注释,为什么现在成了新书的吐槽点?

02

“引人反感的注释”,为何成为新书槽点?


不是读者不专业,也不是作者写的不好。大部分“引人反感的冗长注释”,都有一个共性原因:某些出版社把学术书“假扮”大众书惹的祸
学术书的销量小,范围也小。尤其是许多引进版权的书。为了增加读者的受众面,有一派策划人就开始变成“大聪明”:咱们给学术书起个畅销书名,不就行了?
这种手法,一度在出版界非常流行。这样,似乎一本受众1000册的专业书,摇身一变,可以首印1万册了。举例说明得罪人,我就假设一个极端情况(大家当笑话看):
如此“改装”,看上去确实提升了首印量、增加了普及度。但是“内核”没有变,最后导致大众读者,拿到了一本内瓤是“学术书”的“假大众书”
所以,书里的注释(原注、译注、编注),完全是学术书的古典规范。但是大众读者的需求,是要看流畅、通俗的内文,肯定会跳脚吐槽:这些reference有个毛线用啊!我不需要!又浪费纸又浪费感情,还影响我看内文。
甲之熊掌,乙之砒霜。读者层次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当初为了“畅销”而埋的雷,迟早得注释口碑还。

03

经验贴:

如何靠注释,看出一本书“水不水”?


肉有“注水肉”,书就有“注水书”。
作为一个“油条”挑书编辑,早就练出了在书店里,如何快速靠注释就能大概判断一本专业书“水不水”的武林秘籍。

(1)全书无注、无出处,论述全靠“相传……”。

水分可能性:☆☆☆☆☆


别被专业书名骗了,内瓤可能相当于“故事汇”,休闲读物。没有说不好的意思,但是也不能太当真。一读一乐。
(2)全书极少注释,且引的都是二手三手文献,孤证。
水分可能性:☆☆☆

内瓤相当于“通俗读物”,流畅至上,不要求甚解。看个大概意思就行了,别当研究去较真。


(3)包含严格的文内引用、清晰的脚注、尾注、译注及参考文献,编注和译注保留原文风貌、修订痕迹,有文献来源及思辨过程,含一手文献互证、旁证。

水分可能性:……别BB了。你遇到宝藏编辑了!买它!
一个健康的出版环境,应该允许《管锥编》,也允许《故事汇》。
坦诚而言,“注释”不假装就好。
愿大家都能买到适合自己注释水平的书。

嗷~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做書图书市集门票

原文地址: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