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位建筑师,在双年展上给流浪动物设计“一个家”

2023-01-24 星期二


阔别三年,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 终于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开幕了。


作为全球首个以城市和城市化为固定主题的常规设性国际双年展,每届深双都会聚焦城市发展中重要议题。本届深双以“城市生息”为主题,希望通过超越人类中心的视角展现城市中的隐藏维度,让观众以万物的视角观察、理解我们的生态系统和文明。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第九届深双主展场部分场景 摄影:忧忧


在遍览主展场的所有板块后,“流浪动物之家”作为特别板块的一员吸引了我们的关注,在这个板块,31组青年建筑师和设计师为城市中的流浪动物设计并制作了绿色低碳居所。要找到这些装置并不容易,因为它们分散在主展场的各处,广场、墙角、屋顶、露台、树丛......当人们在展区间穿梭,这些并不非常显眼的装置却在探讨着相当有深度和温度的议题。


本期灵感库,我们聚焦这些为流浪动物而设计的装置,并与其中6组创作者们聊了聊设计背后的故事。




31组设计,

在双年展现场

给流浪动物造房子


流浪动物的生存所关联的各种问题已是当下城市发展过程中愈发严肃的一个话题,伴随着宠物走失和被弃养,流浪动物的基数在不断扩增,不受控的繁殖带来的群体数量激增不仅制约着这些动物本身的生存,也给城市的生态和市民生活带来许多隐患。


正如本届深双的主题“城市共息”所代表的一种和谐共生的愿景,城市生活中人类与这些非人类的生命同样共享着这片天地。所以当我们在主展场游览时偶遇那一个个装置,并驻足停留,去阅读相关的简介时,不自觉地就会去思考,我们还可以在流浪动物关怀这个议题上做点什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流浪动物之家部分装置 摄影:胡康榆©UABB ,图5摄影:忧忧


纵观这些装置的材料和形式,我们发现它们无一例外都在以动物的尺度去构造一种容易被人类所忽视的空间形态或场景,而制作材料也都是易获得、甚至可回收的,这些设计不仅在表达对流浪动物的关怀,也在启示人们去关注资源循环利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流浪动物之家部分装置 摄影:胡康榆©UABB 


从更大的视角上来看,无论是人与流浪动物,还是环保低碳的理念,在现代城市中,这些关系从来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的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着城市中的每一个生命。


所以这些设计也并非只关注着流浪猫狗,鸟类与刺猬,甚至城市中其他小体型的动物都适用于这些设计,这31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和思考范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流浪动物之家部分装置 摄影:胡康榆©UABB 


与此同时,行走在这个由旧啤酒厂改造而来的展览场地,工业遗存所承载的时间质感很自然地会唤起人们关于城市发展的感性认知,而回溯过去的城市发展,受制于当时的各种客观条件,关于城市中其他动物生存空间的考虑难免会缺位,这也更进一步启示着人们去关注这一议题,并为之进行一些实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第九届深双主展场部分场景 摄影:忧忧




为流浪动物设计家,

他们在想什么?


在双年展上给流浪动物设计一个栖身之所,对设计师而言显然是一个很有趣的命题。于是我们从“流浪动物之家”板块选了6组装置,与设计团队聊了聊他们的设计理念,以及关于流浪动物关怀的一些想法。


*按作品名称拼音首字母正序排列



多面体洞穴

时境建筑

卜骁骏、张继元


《多面体洞穴》 / 图源时境建筑


时境建筑希望用这个装置来将猫的生活方式与人的使用方式融为一体,这是一个将猫屋和人的座椅相结合的设计。


多面体造型的单个模块的高度正好符合人坐下的高度,其中掏空部分依照猫伸展的高度进行设计,做成了洞穴般的球形空间。模块之间还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拼接组合,变成置物架、屏风或家具,内部的洞穴相连后进一步拓展了猫咪的活动空间,为它们提供了躲猫猫的条件。


图源时境建筑


在展前测试中,时境建筑发现无论是人还是猫都很喜欢这个设计,目前这个装置也将上线深圳的某个家具平台进行售卖,并可能落地深圳的一个儿童乐园。


在时境建筑主持建筑师卜骁骏看来,给动物最大的关心就是给它们更多的时间和关照,而这个装置就是提供一个特殊的场所,让人有一个地方和小动物多相处一段时间,这不仅是小动物的居所、人的家具,也是时光的容器。


图一摄影:胡康榆©UABB ,图三四源自时境建筑



浮生舱

不也设计工作室

姜伯源、王静雯


《浮生舱》  / 摄影:吴沐苒


在深圳这种沿海城市以及许多内陆沿江城市,每年都有大量尚未被损坏的救生圈因达到报废期限而被遗弃,而救生圈的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和耐候性能,直径也符合小型猫犬的身形,通过简单组装便能变成一个小窝棚。这便是不也设计从观察到实践的一次设计创作。


摄影:吴沐苒


有趣的是,在展览现场,这个装置受到许多小朋友们的喜爱,每天都有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它,甚至钻进去玩,这个发现还启发了不也设计工作室的主理人姜伯源,“感觉以后我们设计幼儿园也用得上这个装置。”


摄影:魏榕(上),谢立仪(下)


另一方面,因为这个装置的设计足够简易,不也设计也希望人们在看到这个装置后能够注意到这种材料,“以后无论是个人动手DIY还是相关组织批量回收改装,都是好事。”


为流浪动物做设计让我们得以从另一种视角来观察和理解这些日常空间,意识到城市的使用者其实远不止人类。”姜伯源的这番话也指向了本届深双的主题“城市生息”。



共栖

反几建筑

金鑫


《共栖》 / 摄影:胡康榆©UABB 


反几建筑用印刷厂废弃的纸筒设计了一个放置在公园、社区、街巷中的城市家具,当人们在此小坐休憩时,小动物们可以在内部空间中的玩闹栖息,实现了一种人与动物共同栖的可能。而当夜幕降临,在公共空间里的这个装置还能为夜间流浪动物提供栖身之所,躲避自然灾害和天敌的困扰。


图源反几建筑


模块化的设计让这装置拥有多种组合方式,在工作室的露台上对装置进行测试时,反几建筑发现“流浪猫最初是在装置边上闲逛,保持警惕,慢慢就会顺着纸筒掏挖的通道进入装置,在里面钻来钻去。”


图源反几建筑


此外,装置不同的摆放状态也会影响流浪猫的反应,“如果散落布置,它们会很容易接受;如果组合一起,则需要较长时间适应,但适应后会非常熟悉,不愿意离开。”


由此这个装置也被分成了“实验体”和“完成体”,“完成体”在深双现场展出,并在展览结束后会被捐赠给当地大学或社区继续使用,而“实验体”将放在反几建筑工作室的院子里,继续着关于流动动物友好的观察和实验。


“从建筑师的角度,最好是在每个项目中都能留出一部分对人‘无用’的空间,还给动物们。因为归根结底是人类侵占了所有动物的空间。”反几建筑主持建筑师金鑫说道。


图源反几建筑



猫咪折叠棚

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陈东华


《猫咪折叠棚》 / 图源图源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陈东华设计的猫咪折叠棚采用了类似广东大排档的灵活折叠方式,用较小的材料存放尺寸来释放出较大的半户外栖居空间,给城市流浪猫提供一个窝棚。


而这个装置外部框架采用金属杆件制作,外表皮以防水帆布包裹,接地的一面采用“双层楼板”的形式,尽量降低炎热天气下地面辐射对内部空间的影响。这个装置本身也是一个小模块,通过在水平方向上的连接,多个折叠棚组合起来可以无限延伸,以灵活适应不同的实际情况。


上图源自陈东华建筑事务所,下图摄影:胡康榆©UABB 


陈东华告诉我们,这个装置的的设计目前还属于模型测试阶段,并没有直接在真实的生活里应用,“我们更多把它当作一个实验过程,希望借此来观察和研究猫咪、材料、色彩和城市环境的关系,即使过程里的不同版本是失败的。”


在陈东华看来,这次为流浪动物而设计的试验,是把“人”这个重点剥去,来寻找一种“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他也希望通过不断地迭代更新,让这个设计成为一个产品,应用到更具体的现实生活场景中。


设计团队对装置所在户外环境的模拟效果 / 图源图源陈东华建筑事务所



喵房4.0

度态建筑+点造

朵宁


《喵房4.0》 / 摄影:胡康榆©UABB 


喵房是度态建筑从2013年起开启的设计项目,他们尝试以轻便、低成本、易获取的材料搭建出可以帮助流浪猫过冬的临时小屋,希望通过设计来为城市中的流浪猫提供临时庇护所。经过几次迭代升级,4.0版本的喵房来到了深双现场。


从上至下依次为历代3个版本的喵房 / 图源度态建筑


喵房4.0的设计主题是“包装回收”。快递物流包装中的气泡膜、铝箔袋等防水保温材料被用于小屋的表皮,并以常见的PVC水管作为骨架,通过“组装骨架+表皮材料”的方式将一个流动动物之家快速组装起来。


这套组装骨架可以搭配任何表皮材料,比如一次性雨衣、旧衣物、包装纸箱等,度态建筑也希望以此鼓励人们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物品创造新的价值。


《喵房4.0》 / 摄影:胡康榆©UABB 


“第一次开启‘喵房’项目是因为当时居住的小区出现了一只被弃养的小狗,当时马上冬天了,于是我们就为小区的流浪猫狗制作了一批过冬小屋。”谈及对流浪动物的关怀,度态建筑希望设计可以唤起人们对这一议题的认知,但也期待着能够与相关机构合作,让设计有更实际的影响。


喵房4.0与喵房1.0 / 图源度态建筑




野宿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姜珺、谢仕颖、蔡裕


《野宿》 / 图源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野宿”是一个为流浪动物提供更安全宜居地“风餐露宿”的众筹计划。设计团队通过一张防水板材的折叠和插接为流浪动物提供了一个可以藏身的承重结构。


折叠过程 / 图源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为数量巨大的流浪动物设计一种“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障房”,而不是为他们提供“宠物级”的“商品房”,这是“野宿”的设计出发点。设计团队认为流浪动物不是宠物,这意味必须考虑“流浪”作为装置的应用场景,包括如何应对大部分流浪动物在户外生存最基本的挑战:风餐露宿、遮风避雨。


设计团队对装置所在户外环境的模拟效果 / 图源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于是装置在苛刻的日晒雨淋条件下的耐久性,被纳入众筹计划后的运输、安装、回收成本和可操作性,以及作为“动物保障计划”的可识别性等诸多问题都成为设计团队需要考虑的因素。


设计团队对装置所在户外环境的模拟效果 / 图源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野宿”方案的设计团队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指导老师姜珺教授曾在广州收养过20多只流浪猫,在他看来,流浪猫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过度繁殖导致生存资源不足下的生命过短,指望所有的流浪猫都被领养不切实际,但通过公众养护的方式任其过度繁殖也是不负责任的。“只有更多人关注到这些城市角落的动物,才有可能找到一种高密度城市和流浪动物之间的共栖方式。”这正是“野宿”项目的另一层意义。


图源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


流浪动物关怀的问题对一座城市而言有时候就像排水系统一样,隐秘但重要,而这种重要性往往是在问题恶化之后才会被主流的叙事所关注到


所以深双能够为此开辟一个特别板块,有这么多设计师们参与其中,本身也是一种面向社会公众的发声和邀请。城市与城市发展是伴随人类一生的重要议题,面对这个议题,我们的视角永远都不应该局限于自己



第九届深双主展场 / 摄影:忧忧


关于“城市共息”的更多表达和思考还浓缩在本届深双主展场的零号作品,由原金威啤酒厂改造而成的金啤坊之中。当深双的主展场首次来到罗湖,改革开放的起点、深圳最早的中心城区,或许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城市共息”的内涵。


直到2023年3月,这场关于城市的思考和讨论都将一直在金啤坊等待与更多人相遇。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昨山

撰稿:昨山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Eva

设计:阿吉©ZSDC















原文地址:点击